重报观察|抢抓新赛道机遇,重庆干细胞产业如何“迎风起势”?
2025-10-26 22:01
近日,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在渝举行,吸引近30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交流、探讨合作。这当中,既包括13名院士领衔的“学术天团”,也包括企业家、投资人、临床专家代表,他们既站在学术高度,探讨干细胞基础研究进展,也注重产业赋能,从临床转化应用、产业发展升级等角度,共谋干细胞科研成果如何走向落地应用。

▲10月10日,重庆科学会堂,2025年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现场。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稳步迈进,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随着今年1月,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市,我国干细胞研究正加快临床转化应用的步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下称“干细胞生物学分会”)是我国首个聚焦干细胞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其主办的中国干细胞年会,也是我国干细胞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
10年前,由干细胞生物学分会首次独立办会的第五届年会来渝召开,这一“小众”的学术领域,有了更大的平台,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10年后,该年会再度来渝,恰逢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迎来风口。借此发展机遇,重庆干细胞产业能否“迎风起势”?
一条争相竞逐的新赛道
全球“千帆竞发”、国内“强敌”林立
干细胞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它拥有两项特殊能力:一是复制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更多相同的干细胞,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拔根汗毛就能变出另一个猴子一样;二是多向分化能力,“变身”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
这样的特殊能力,在我们身体生长发育、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很多难治性疾病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干细胞技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前沿技术,其研究与应用不仅承担着推动医学进步的使命,也关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事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大会主席卞修武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干细胞研究与转化正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27种干细胞产品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用于临床治疗。2024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达到167.3亿美元,未来几年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中国干细胞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
去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自贸区以及海南自贸港,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且其产品经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后,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加速干细胞药物上市,今年1月,国内首款干细胞药物“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并于6月开出首张处方。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重磅新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其中还明确,医疗机构获批开展临床应用,可以收取费用。
除了国家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干细胞产业发展,不少地方也开始加快布局,争相竞逐这一新赛道。
比如,海南以立法形式明确,海南博鳌乐城作为国家级“医疗特区”,允许干细胞新技术在备案后开展临床应用,并对行业内外尤其关注的收费问题作出了回应。今年3月,3项干细胞治疗项目定价首次公布,并在3家医院分别落地应用,引发广泛关注。
广东南沙准许细胞和基因治疗企业经备案后,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限制类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今年6月,全国首例异体干细胞治疗肝衰竭临床应用在南沙成功实施。
湖南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以省级立法为干细胞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政策支持,打响了进军干细胞产业的“发令枪”。
一条重庆的产业突围之路
以质量标准破局或能成为“王炸”
纵观全国,重庆干细胞基础研究实力较为雄厚。
以近年来的发展为例,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由卞修武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同时,他带领“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团队,获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开拓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主任刘勇教授牵头申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致盲性视网膜疾病的关键技术研发及转化研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联合10余家单位展开攻关,提升我国在干细胞治疗视觉系统疾病领域的技术水平。
目前,重庆已布局金凤实验室、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等细胞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多层次科研矩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10月22日,金凤实验室。首席记者 龙帆 摄

▲10月22日,金凤实验室,金凤干细胞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与此同时,重庆拥有31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5家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赵晓东教授团队主导的一项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项目,成为重庆首个通过国家级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
不过,记者了解到,重庆干细胞相关企业偏少,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引育干细胞相关科技企业10余家。相比其他布局干细胞产业多年、拥有国家政策加持的地方来说,显得“捉襟见肘”。
当前,重庆正在快马加鞭制定相关政策,已发布《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将干细胞治疗纳入重点赛道。面对新赛道,如何形成特色优势,重庆的机会在哪里?
对此,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认为,质量标准是破局突围的关键。
近年来,“可以收取费用”“公布治疗项目定价”等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让干细胞正在从“研”逐渐走向“用”,但“安不安全”“好不好用”等问题,仍是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同标也坦言,干细胞作为新兴领域,标准的制定相当困难。对于细胞这类“活”的产品,检测标准尤其缺乏。
行业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干细胞产品审评审批的进程,成为落地应用的“瓶颈”。
这从一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42项干细胞新药项目获得受理,113款新药获准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但获批上市的新药仅有一款。
正是如此,干细胞质量控制与评估或能成为一条产业突围之路,助力重庆干细胞产业打出“王炸”。
“药物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病理评价,而这恰好是金凤实验室的优势。”徐辉表示。
实际上,金凤实验室已经作好了相关布局——近日,金凤干细胞中心建成投用,设有基础研究平台、细胞资源库、细胞制备平台、质量控制与评估中心4大平台,并引入多名PI(首席研究员)团队开展干细胞质量标准体系及评价技术研发,为筑牢我国干细胞产业“安全防线”贡献力量。这也是目前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干细胞研究及应用转化平台。

▲10月22日,金凤实验室,金凤干细胞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一场特意安排的闭门会
让学术盛会变成产业“加速器”
去年9月,中国干细胞第十四届年会闭幕式上宣布,重庆将作为第十五届年会的举办地。
本届年会不仅精心设置了丰富多元的学术活动,还特意独立召开了产业论坛,全方位呈现干细胞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态势。

▲10月10日,重庆科学会堂,2025年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现场,嘉宾正在分享。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伴随本届年会的召开,第二届金凤干细胞论坛暨干细胞转化研究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同一地点同期举行,以“质量标准先行”为重点,汇聚政、产、学、研、法、投等各界力量,从干细胞质量研究与标准建设、临床研究与应用、转化之路与生态构建等方面,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产业发展机遇、直面痛点难点,真正让这场学术盛会变成产业“加速器”。
会上,作为国内首个干细胞治疗控制与评估中心,金凤干细胞质量控制与评估中心正式揭牌。
在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宝洋看来,质量标准建设应贯穿科研、工艺开发、临床验证等各环节,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因此,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并非一家单位“单打独斗”就能完成,更需要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
正是如此,由金凤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重医附二院、昭衍新药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干细胞质量标准与应用创新综合体,也在会上同步成立。通过联合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干细胞质量标准研究和技术方法创新,更好地推动共识、标准的形成。
为进一步推动重庆干细胞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大会还特意安排了一场闭门会议,邀请前来参会的36家干细胞相关企业与市经济信息委、市药监局等我市相关部门以及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展开洽谈,促成合作。
就在上个月,还有一个利好消息传来: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西南分中心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挂牌运行。对于重庆及整个西南地区而言,这将拉近“研发与监管”的距离,对研发创新、产品上市和产业集聚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0月22日,金凤实验室,金凤干细胞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徐辉透露,以此为契机,金凤实验室正在主动对接相关检验检测研究机构,共同打造干细胞质量评价权威平台,开展质量标准制定、检测技术开发与权威评价服务。同时,加快推动中试孵化载体建设,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引力”,促进产业加快集聚。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