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盯上年轻人,与“胖”密切相关
2025-10-07 16:10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周丽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重、肥胖可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她建议成年人的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至23.9千克/平方米,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
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
专家:超重、肥胖人群控制体重
今年32岁的王先生从没想过高血压会这么早降临在自己身上。5年前,他出现了短期头晕眼黑的症状。
“最开始,他突然站起来会头晕眼黑,爬几层楼梯就喘得不行,还总觉得脖子发紧。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他的体重也足足长了20斤,夜间打鼾明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现象。”王先生的妻子说,由于丈夫出现症状时才20多岁,他们根本没往心血管疾病上想,直到后来体重变化太快,来到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才发现患有高血压。在药物干预下,王先生目前血压控制得比较稳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血压患者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不少患者都存在超重、肥胖的情况。
“今年,我们医院开设了肥胖减重MDT中心,就接诊的患者而言,不少都有高血压,且都是因为肥胖而导致。”周丽娜说,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大于等于35千克/平方米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比BMI正常患者高,也比单纯肥胖患者更高。
为何肥胖会导致高血压?周丽娜称,一方面,超重、肥胖人群的胰岛素等激素调节异常,促进高血压发生、发展。过多的内脏脂肪也会压迫肾脏,不利于血压控制。另一方面,这类人群更加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增加夜间高血压发病风险。
“体重管理对于血压控制,特别是青少年、中青年人群的血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周丽娜称,最新研究显示,血压降低的程度与体重减轻的幅度相近,即每减轻1公斤体重,收缩压减少约1毫米汞柱。她建议,超重、肥胖人群控制体重,18岁及以上的健康成年人体重指数应控制在18.5至23.9千克/平方米,并合理控制腰围,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应控制在85厘米和80厘米以内。
如何识别高血压信号?
专家:定期测量血压是关键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秦浙学介绍,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多样、起病隐匿,需长期综合治疗。未使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应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并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事实上,高血压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有一些市民认为,自己“血压高,但没有任何不适,那就不是严重问题”。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逐渐升高的,所以感觉并不明显。但即便如此,高血压仍在损害你的血管、心脏、肾脏和其他器官。”秦浙学称,如果不予以治疗,高血压会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其他健康问题。
如何识别高血压信号?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冬颖称,定期测量血压是关键。“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长期熬夜等高危人群。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她介绍,对于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习惯、体重增加、工作压力等都会对血压产生影响,应积极控制相关因素。针对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发现并治疗原发病,血压也能更好地得到控制。
还有不少患者认为“降压药有副作用,不能长期吃”。对此,西南医院老年医学与特勤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晓容表示,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血压稳定,如果自行停药,血压很可能会“反弹”,特别是合并冠心病的病人突然停药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但在一些情况下,如天气炎热时出现血压下降,可以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剂量乃至停药,但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除了要规律服药,还要注意服药的顺序。“例如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用,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用。这些组合的选择和顺序通常是基于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患者的具体需求来制定的。例如,利尿剂通常建议早晨服用;而长效CCB和ARB类药物则更适合晚上服用,以控制夜间血压和凌晨血压高峰。”崔晓容提醒,如无特殊情况建议不要随意调换服药顺序,服药顺序的调整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时间,从而影响降压效果。
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治愈高血压?
专家:是基础手段,如3个月后仍有高血压应进行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遵医嘱服药外,生活方式管理也尤为重要。”周丽娜说,高盐饮食、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等因素和高血压的发生及控制不良有直接关系。因此,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不良时要特别注意减盐,可采取和家人分开放盐,不吃鸡精、耗油等调味品,在外用餐时用水涮一下再食用等措施,严格控制盐的摄入。
“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应坚持食物摄入多样、合理搭配。”张冬颖称,成人高血压患者要增加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和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的摄入,增加适量的全谷物、豆类等粗杂粮及优质蛋白质,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可多选择奶类、鱼类、大豆及其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
此外,运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减少高血压发生风险。张冬颖建议,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身条件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同时进行适当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认为“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治愈高血压”。对此,崔晓容提醒,生活方式是预防或管理高血压的基础手段,但如果严格生活方式管理3个月后仍有高血压、或是中高危风险的高血压人群,应立即进行降压药物治疗。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