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工匠精神是什么?3位大国工匠与学生面对面畅聊
2025-09-26 20:28
当大国工匠与青年学生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9月26日,2025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在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举行。“大国工匠”李万君、郑志明、秦环兵走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解答年轻人的疑惑。
“既要保证生产任务,又要攻克难题,我们自然要加班加点带头干。”活动现场,李万君与同学们分享了2007年在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生产的关键时刻,他用精湛的技术保障生产的故事。
“那年,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缺陷,质量无法保证,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李万君说,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他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
李万君还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作为亲历者,他分享了技术突破背后的艰辛与喜悦,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国家科技进步的力量。李万君表示,技能是立业之本。他勉励学生们,弘扬工匠精神、打磨精品、敢想敢干、扎根一线,创造美好的未来。
郑志明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小学徒”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的故事。在他眼中,工匠之心,就是一颗安静的心、一颗专注的心、一颗勇于突破的心。
“刚进厂时,我和所有学徒一样,每天与锉刀、榔头、油污打交道。我觉得太枯燥了。”郑志明说,但他的师傅告诉他,别小看这零点零一毫米的精度,它关系到的是整个设备的寿命,关系到的是国家的财产和工人的安全。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郑志明心里扎了根。
郑志明说,为了练就“一锉准”的绝活,他把自己“钉”在工作台前,反复练习。“我告诉自己,做事就要做到最好,99.9%就是不及格。因为我们生产的不是普通产品,它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水平。”他称。
在交流活动中,也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如何做到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与奉献?秦环兵的回答是:技术在变,但“追求卓越”的原则不变。工匠精神并非固守成规,而是在持续的变革中,坚守一份对更高标准的追求。
此外,本次活动中,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还向“大国工匠”李万君、郑志明、秦环兵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该校党委副书记刘林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抓手,推动“车间搬进课堂”的教学革新,让“工匠精神”滋养每一位师生。
(受访单位供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