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开学季|新生如何迈好“大学第一步”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刘一叶 实习生 张仆于

2025-09-16 22:39

连日来,在渝高校陆续开学,也迎来大批大一新生。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如何迈好“大学第一步”?近日,记者对多位新生进行了采访。

▲9月7日,西南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陆续报到,开启大学学习时光。特约摄影 秦廷富

消费篇

每月生活费多为2000元左右,有消费规划

专家:学习理财,精打细算日常开支

“老爸,每个月月初记得给我转生活费哟。”9月16日上午,在大学城轨道站,送别陪自己来学校报到的父母,大一新生吴泽睿不忘“提醒”父亲。考虑到儿子是来异地求学的第一年,生活费定的是3000元/月,月初转钱。

“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元。”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工程学院大一新生小张告诉记者,父母每月会分2次给她转钱,月初一次,月中一次。

记者走访多所高校了解到,新一届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标准不一,但大部分在2000元左右。据中国青年网对全国近2000名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95.72%的学生的生活费是由父母提供,51.22%的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1000元。

有的父母在给生活费时,还存在一些小心思。女儿在南岸区一所高校就读的湖北家长陈先生说,他会将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分4次发放,最后500元是“全勤奖”——只有女儿每天主动联系父母,大致汇报每天的日常才能拿到。“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另一方面是想加深日常的感情联系。”陈先生说,该做法事先也与女儿沟通过,征得了她的同意。

生活费怎么花呢?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都有大致的计划,饮食、购物、电话费为大学生主要花销。

吴泽睿的计划是吃饭约1000元,外出社交和买点衣服鞋袜等约600元,手机话费和生活用品约400元,运动项目充值约800元,剩下的钱会存起来。“这是初步计划,会不会超支就不知道了。”吴泽睿说。

小张把每个月花销主要分为三部分:日常饮食约1000元,生活用品和手机话费约300元,偶尔周末外出通勤、娱乐和社交约500元,剩下200元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这几年大学生的消费较为理智,大部分学生认为消费应该量力而行,且有必要制定理财计划。”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任超说。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瑛教授建议,理财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大一新生们应该制定合理预算、精打细算日常开支,培养储蓄习惯,确保收支平衡并避免浪费。

生活篇

多数学生由家长陪同报到

专家:从小事做起,培养独立生活技能

这几天,位于江津双福的一所高职院校辅导员黄毅忙着梳理200多名新生入学的工作,却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

9月14日晚,学校新生开学报到的前一天,一名新生家长加了他的微信。通过认证以后,让黄毅没想到的是,对方开始询问儿子的学号、班级等详细信息,并问他“学校有没有网络”等细节问题。

“我们提前就建好了班级群,学生明明可以自己问老师,出面的却是家长,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家长也没有‘断奶’。”黄毅说,他对新生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较为担忧。

连日来,记者在不少高校入学报到现场看到,绝大多数学生报到时都有家长陪同,虽然也有见证和鼓励的成分,但家长们总是忙得满头大汗,或扛行李、办手续,或铺床铺,孩子们则轻装漫步。

“前两天,又有一个学生来问我自助洗衣机怎么用。”永川区一所高校的宿管阿姨黄翠英告诉记者,每年开学,几乎都有这样的学生来向她求助。在检查宿舍内务时,她发现会有学生经常把袜子脱下后直接塞进鞋子里,一放就是整整一周都不换洗。还有放衣服的柜子,仿佛是个无底洞,什么东西都往里塞,杂乱无序。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套被子,甚至一整个学期都是盖一床棉絮。

“从高中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生活从原来的两点一线变得多维丰富,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因此,大学新生除了学习,还应增加劳动教育,学会打理个人生活。”在重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张珍瑜看来,大学期间,培养独立自主能力,是一堂需要从小事做起的大学“必修课”。

她建议,新生们可以从最基础的事情开始做起,在平日学习生活中,有意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如高效洗衣方法、物品分类整理技巧等,这些都将大大提升独立生活的质量。此外,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学业之外,还有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多种选择。新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既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又有足够的时间放松身心。

社交篇

主动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

专家:循序渐进建立社交圈

新一届大学新生又该如何社交并快速融入新环境呢?

“报到第一天,我鼓起勇气主动加了宿舍楼里十几个同学的微信。”在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新生郑慧向记者展示了她新建的“周末约饭群”。她笑称自己的秘诀是“主动出击”,“家乡带来的特产就是最好的‘社交名片’,分给室友和邻居,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相较于郑慧的外向,内向型学生也有自己的办法。重庆移通学院新生刘思雨是个“慢热”女生,却在学校摄影社找到了归属感。“记得第一次漫步校园时,我看见社团里大家围着校园环境各自忙碌拍摄,偶尔交流技法,这种安静却不尴尬的氛围让我很放松。”几天下来,刘思雨的相册里就新增了近百张照片,她还通过共同的爱好结识了两位学姐,不仅熟悉了校园,还获赠了一份手绘的“合川美食地图”。

跨地域求学,乡音成了重要的情感纽带。在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河北同乡迎新会上,大三学生陈婧正热情地给新生们分发冰粉。“一听家乡话就特别亲切。”新生李梦湲说,“学姐不仅介绍社团攻略,还提醒我们重庆秋冬多雾要备好衣物,这些细节让人安心。”

为帮助新生上好“大学第一课”,不少学校还开展了系统的新生教育。比如重庆工程学院部分班级还推出“撕名牌”活动,将校园打卡与团队协作相结合。

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春寒建议,新生建立社交圈宜循序渐进,主动交往而不急于“交朋友”,融入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努力让寝室关系“暖一点”,寝室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的核心,接纳不同特点的人,并能相融相知,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重要命题。其次,“线上群组社交”“兴趣搭子社交”等轻量化社交也是当代大学生拓展社交的一种方式。此外,也可以参加一两个契合兴趣的社团,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能结交朋友。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