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第41个教师节①|他是高职教师,也是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2025-09-09 19:07

 
核心提示: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教师”又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些“斜杠”青年教师——他们或是在30岁出头的年纪便成为全学院最年轻的“博导”;或是在担任辅导员和实训老师时,还是一名深藏不露的国际级裁判;或是利用小实验和互联网的力量,让学生们爱上物理课的“魔法老师”。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进重庆大中小学,找到三位可爱可敬的教师,看他们如何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身高1米72,身材壮实,今年35岁的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实训教师潘星宇,还有一个“隐藏”身份——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

不仅如此,他还是篮球一级裁判员,先后执裁过杭州第19届亚运会(铁人三项)、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项目技术官员)、武汉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铁人三项)、全运会铁人三项等60余场国际国内大赛。

作为一名“跨界”教师,潘星宇说,“一切都是因为热爱,并且因为热爱而执着”。

▲潘星宇参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裁工作。  本人供图

在体育学院当了两年“旁听生”,为听课来回花2个多小时

“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潘星宇从小就爱好运动,尤其是篮球。但在高中毕业后的一次篮球比赛中,他不幸摔伤,以致骨裂。当不了篮球运动员,他伤心不已。

“在赛场上,不单单有运动员,还有裁判员呀。你同样可以留在运动场上。”妈妈的一句话,让他重新燃起信心。于是,他暗自在心里定了一个小目标,成为一名裁判。

踏入大学那天,潘星宇就开始到处找机会学习相关知识。但是他就读的四川理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汇东校区没有体育专业裁判选修课,裁判选修课在另一个校区,距离当时所在的校区有一小时左右车程。经过申请,学校体育学院同意他旁听课程。于是,潘星宇每次就乘公交车去旁听,来回就要2个多小时。

这样的求学路,潘星宇来回就是2年。为了扎实掌握相关知识,他还常常在学完自己的专业课程后,晚上“开夜车”学习体育竞赛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常常一学就是凌晨1、2点。当时,无论头一天睡多晚,第二天早晨7点过,潘星宇就出操了,练习体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潘星宇参加了西部裁判员培训班,并顺利拿到西部裁判班结业证书,同年获批篮球一级裁判员。

用App自学英语,成为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

潘星宇对一串数字特别敏感,那就是他的铁人三项国际裁判编号:10480。

“和铁人三项结缘,是在2015年重庆长寿湖举办的洲际杯铁人三项比赛。”潘星宇说,当时,他被选为志愿者服务比赛,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铁人三项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

比赛中,一位女运动员让潘星宇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实力上的差距,当这名女队员进入第二程跑步赛段时,前面领先的运动员已经即将冲过终点线。

“虽然她看起来表情痛苦,但当我询问她是否继续坚持比赛时,她坚定地点点头。”最后,这名女运动员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完赛。这份站上赛场便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让潘星宇为之动容。

“我不能参加比赛,但是我可以见证并陪伴选手们完赛。”潘星宇回忆,由于自己的口语比较薄弱,经常会通过英语app自学英语口语。

他还记得,在进行铁人三项国际技术官员考试期间,恰逢女儿出生,当时他还在2018年成都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比赛的现场做跑步组的领骑工作。当完成比赛工作,打开手机时,看到母亲发来的女儿出生照,他顿时泪目了。他说,“人生就是不断挑战自己,迎接新生。”

▲潘星宇在成都世运会铁人两项跑步赛道进行赛前丈量。  本人供图

也就是在那年,他成为了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

▲执裁国际大赛时的潘星宇。  本人供图

“斜杠”老师备受学生尊敬

如今,潘星宇不仅有铁人三项国际级技术官员(裁判员)和篮球一级裁判员的身份“加持”,他还成为重庆市铁人三项、篮球、龙舟、骑跑两项、公路自行车等竞赛项目的技术骨干,受邀参与国内体育赛事评估师标准研究,为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做相关探索。

在学校里,学生说他是一名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教师”。对此,潘星宇感觉挺自豪,他打趣说道,“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风貌,一专多能方显本色呀!”

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会把自己执裁的经历告诉给学生们,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潘星宇在给学生们上课。  本人供图

该校机电专业1622班学生周吉,对滑板运动情有独钟。在潘星宇的鼓励和支持下,他顺利考取裁判资格。如今,周吉也已成长为国家高级滑板教练员,并担任过重庆市滑板冠军赛裁判长。

“潘老师不仅是我的榜样,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周吉说,潘星宇老师教导他,“要为热爱而坚持和执着”。

相关报道:

关注第41个教师节②|这位“90后”博导,既是学生“引路人”也是“同行者”

关注第41个教师节③|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他的物理课有“魔法”!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