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开学季|新学期教材“上新”,有啥新变化?专家详解→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一叶

2025-09-02 22:22

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材“焕新”后,教学内容有哪些变化?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会如何调整?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老师和专家,解码新教材的“育人密码”。

语文:注重生活情境与时代特色

建议:融入跨学科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今年开学,不少学生发现,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增了2篇课文——记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事迹的传记文章《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和展现我国航天成就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材编写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呼应。

重庆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韩一嘉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成就的文章篇幅增多。除南仁东星、中国空间站等内容外,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等内容也被编入语文教材。他表示,对于新增的科技主题课文,需要教师从备课的思路上进行跟进,“我们要融入跨学科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据悉,除了八年级语文教材外,在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中,二年级新增《去外婆家》《快乐的小河》等5篇课文,三年级新增《香港,璀璨的明珠》《一定要争气》等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材,虽识字量有所增加,但更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字。孩子们将会发现,语文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南开小学三年级教研组组长张洁说。

张洁称,新教材的调整,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认字写字,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写、为谁而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词语,同时增强情境,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能有更具体的画面感。”

面对新教材的变化,学生如何来学习语文呢?对此,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陈家尧提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拓展阅读视野,增强阅读量。二是要对语文的字词句、修辞、文体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三是要强化语文实践。“学习时要有意识将语文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发展语文智慧,提升语文素养。”陈家尧说。

历史:充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内容

建议: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提升教学效果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通过一张黑白的照片,走进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9月1日,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的历史课堂上,该校历史老师邓详宏正拿着八年级上学期的《中国历史》,给孩子们讲第1课《鸦片战争》。

下课后,邓详宏告诉记者,自己对新教材的最直观感受是课本中的群像人物变多了,插图、史料也更多了。“比如第1课《鸦片战争》中,除了保留了林则徐、陈化成、关天培等人物外,还增加了民族英雄。”他认为,这种立体化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认同感,引导着老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邓详宏称,他和同事在备课中发现,新教材的课程标题、栏目设置上也更加切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单元页新增的‘时间轴’以及各单元中的历史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同时,增加了‘学史方法’栏目,介绍历史学习中用到的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据市教科院历史学科教研员余朝元介绍,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教材还充实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内容。

记者翻开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发现,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仅讲述了杨靖宇、赵一曼、佟麟阁等一批抗日英雄的光辉事迹,还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设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子目。

余朝元建议,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准确理解教材新增内容的内涵,并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活动,让枯燥的历史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提升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突出学生主体性和生活实际

建议: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翻开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新教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更加充实了。”巴川量子学校初中政治教师李璘告诉记者,新教材由原来的十节课22框题增至十三节课26框题,知识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加完整。“比如,我们以往的导入活动名称由‘运用你的经验’改为‘生活观察’,有助于突出孩子们的主体性和生活实际。”

李璘认为,新教材需要老师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活动的时候也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感受学科的逻辑发展,能够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重庆市人民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李菲桐介绍,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均选取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比如,二年级课本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切入,新增了教师节、中国年等课程。

李菲桐说,接下来,她将通过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小组讨论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帮孩子们系好第一粒“扣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