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救命神器”AED今年已“上新”131台,你见过它们并会使用吗?
2025-08-24 18:10
前不久,在2025中甲联赛第20轮苏州东吴主场对阵石家庄功夫的比赛中,东吴队球员胡靖突然倒地晕厥。现场医疗团队立即进场对其展开心肺复苏,并启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紧急救治,胡靖最终转危为安。
作为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AED也被列入《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中,要求在市内主要公共场所布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救护设备100处以上。来自市红十字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市内主要公共场所新配置了131台AED。
重庆在哪些场所配置了AED?使用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AED在哪儿?
主要分布在交通枢纽、服务大厅、学校等,可通过渝快办App查询位置
“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说。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脏骤停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当心脏突然‘罢工’,血液循环瞬间切断,大脑就像断网的电脑,每过1分钟,脑细胞就会成片‘死机’。”蔡平军说,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能尽早使用AED电击除颤,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生命。因此,在人流密集场所安放AED,就能最大限度提升“黄金4分钟”内CPR(心肺复苏术)的效果,这也是AED被称为“救命神器”的原因。
据重庆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相关人士介绍,AED的投放主体包括政府采购、社会捐助和场所主体自筹等多种形式。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安装AED131台,主要集中在机场、交通枢纽、部分高校及中小学、公安机关办事大厅、区县政务服务大厅等地。
8月21日,记者来到轨道交通两路口站。在江北机场开往鱼洞方向的候车站台,记者看到,靠近列车停靠1号门旁的立柱上,安装有一台AED设备。它被放置在一个绿白相间的保护外箱中,箱子顶部放着一个红色的报警灯,保护箱表面有心形加电击符号标识,上面写着“AED”。除了设备,下方还用图解标注了具体使用方法。
▲轨道交通两路口站里的AED设备。记者 朱婷 摄
在轨道交通重庆北站南广场3号线列车候车站台,靠近列车停靠3号门区域,也有一台AED,外形与轨道交通两路口站的AED一样。
重庆北站候车厅10B检票口旁,也配备有AED。客运值班人员王杰向记者表示,巡逻过程中,他们会对AED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异常,将即刻上报进行处理,以此确保设备可正常使用。
▲重庆北站候车厅里的AED设备。记者 朱婷 摄
除了轨道交通站点、火车站外,我市部分商圈和社区也配置有AED。比如,九龙坡区万象城在不同区域配有3台AED设备,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配有2台设备。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AED设备。记者 刘一叶 摄
▲商场里的AED设备。记者 刘一叶 摄
为方便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找到AED,我市在渝快办App上还公布了AED电子地图。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地图已录入702台AED的信息,市民可通过“渝快办App”搜索“智慧急救”的AED电子地图,查询周围2公里以内的设备实时位置。
“由于AED配置主体不同,所以我市AED的数量应该不止702处,希望AED配置主体和管理单位通过‘渝快办App’中的AED信息采集系统,共享设备位置信息,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AED怎么用?
直接拉开箱门取用,可通过视频120远程指导
“您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当记者询问AED情况时,一名工作人员关切地问道。她告诉记者,该设备是去年配置好的,紧急情况下有需要的市民直接拉开箱门即可取用。
该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演示。当她打开箱门,将AED取出时,箱门上的红色警报灯同时响起。“警报一响,我们工作人员就会赶过来帮忙。”该工作人员称,他们都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不过,目前这台AED还没有使用过。
在万象城、时代天街、奥体中心等地,记者发现,虽部分AED设备箱前贴有扫码使用的标识,但所有AED箱门皆可直接打开。
据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我市AED管理采取资产单位分散负责的方式,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所配的AED均未设置限制使用方式。至于其他主体配置的AED,无法了解具体使用方式。
此外,从2023年4月起,我市AED启用信号已逐步接入120调度指挥平台,即AED一旦使用,会自动向平台报警,120调度员会立即联系该AED对应的值守人员,由值守人员协助进行急救,并向120准确报告患者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02台AED接入120调度指挥平台。
尽管AED数量越来越多,但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表达了仍对AED存在陌生感和使用顾虑。
以万象城中区4楼滑冰场入口为例,记者在10分钟内询问了路过的20位市民。他们中只有9人注意到入口设有AED仪器,4人知道如何操作,其他人都表示“没注意到”“不会用”。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用AED?又如何正确使用它?
“市民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呼吸,判断患者是否属于心脏骤停。”蔡平军介绍,操作上,AED堪称“傻瓜机”。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人们拿到AED,按机身上的示意图,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AED便会自动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电击。市民也可以通过视频120获得远程指导。
具体来说,首先打开电源,然后将患者衣服敞开,露出胸部,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右上方(胸骨右缘,锁骨之下)、左乳头外侧(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粘贴电极片时要继续胸外按压。当电极片紧紧贴在皮肤上时,AED会发出“请不要接触患者”的声音,并自动分析是否需要除颤。
如果需要除颤,AED会自动充电,等充电完成后,就可以按下“电击”按钮。需要注意的是,电击过程中不要触碰到患者,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施救。这时,不要取下电极片,每2分钟AED主机会再次自动分析,根据AED提示进行操作即可。
AED咋推广?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除了“不会用”,市民还存在着“不敢用”的尴尬。在某商场,AED就设在会员中心里,“我们参加过培训,知道如何使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便如此,如果有人真的晕倒在面前,也可能不敢操作,“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如果没救成功,会不会担责?”
对此,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们在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方面还任重道远。”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2025-2027年期间,我市将通过政府采购1500台,社会募捐筹资采购布局150台,数字化接入共享1000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大AED覆盖范围。
市红十字会也正在推进与高德、百度等主流地图服务商的合作,计划将全市公共场所的AED设备位置信息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未来,市民只需打开手机地图,就能快速查找到附近的AED设备,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我市还将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行动,计划每年新增急救知识普及率不低于全市常住人口的1%,急救技能认证率不低于全市常住人口的1‰,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