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坚守|“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 他们在高温天气下与时间赛跑
2025-08-05 21:35
8月5日,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120指挥调度中心又迎来新的一天。
这里是急救任务接力的“第一棒”。当天,记者来到市急救医疗中心,随车体验院前急救全过程。
▲8月5日,市急救医疗中心外,120急救员们接到救护任务。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为了不漏接电话,分批去吃饭
“你好,120,请讲。”
“我的小孩一直肚子痛,能不能帮我派辆车?”
当天中午12点05分,在渝中区朝天门街道附近,一名女性拨打了120电话。
“好的,马上通知附近救护车,请保持通讯畅通。”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调度中心接线员刘代利随即通知附近医院派车。不到1分钟,一辆救护车接单驶出。
▲8月5日,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调度中心内,接线员正在接听急救电话。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刘代利说。
刘代利面前有三面大屏、一部座机、一部对讲机,她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许多细节,她说,“为了不漏接电话,我们不能同时去上洗手间,中午用餐会精确排班,分批去。”
“今天中午,我们在岗3个人,打饭要分批先后去,保证席位上有足够的人手。”刘代利说,近期除了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外,中暑、外伤情况的拨入量也明显增加。
自从担任急救接线员以来,刘代利接触过不少“大场面”,但更令她感到压力的是来自病人和家属对急救工作的不理解。
“最常见的是因为道路拥堵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病人家属每隔一会儿就打电话过来催,甚至怀疑我们不专业。”刘代利说,接到患者电话后,他们一般采取就近、救急的原则,在遵循家属意见的基础上将患者送到救治医院,但少数患者家属坚持要去某某医院,“遇到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冷静面对,耐心做好解释,避免对家属造成伤害。”
“偶尔会遇到有人拨打120搞恶作剧的情况,电话接通后对方不说话。我们又担心对方真正需要急救,还会打电话回去反馈。”刘代利说。
一次紧急的现场救治
忙碌的不仅仅是接线员。
“您有新的急救任务,请尽快出车。”当天下午1点15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生王凯接到通知后,随即与司机景佐武、担架工田寿云组成急救小分队,众人一路小跑上了救护车。
就在刚刚,他们接到电话,27岁小伙在南岸区突遇车祸,需要立即派车前往救治。
“我们是120急救的,现在患者情况如何?意识清楚不?”路上,王凯拨通了呼救人员的电话,提前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打电话向家属了解情况。
下午1点29分,救护车抵达了现场。王凯跳下车,直奔伤者。“这儿疼不疼?有没有摔到头部?腿能不能弯……”他蹲下身,详细问询、查体后迅速作出初步判断,多处擦伤。
▲8月5日,南岸区,急救人员们在车祸现场救护伤者。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8月的太阳毒辣,一般人都不愿意出门,但负责院前急救的120急救员一旦接到出诊任务,他们就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奔赴第一线。
说话间,景佐武和田寿云已抽出担架床。“不能动,不能动。”伤者小声呻吟着哭了出来。彼时,太阳晒在脸上,微微生疼。
“挺晒的。你不要怕,我们在后面护着你。”王凯抡起胳膊,擦了把汗。田寿云的后背也已汗湿,贴在身上。一番努力,王凯和田寿云将患者扶上担架,用绑带固定,再用推车将患者转运上急救车。此时的车门把手,已十分烫手。
▲8月5日,南岸区,急救人员们将伤者送上救护车。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回程路上,王凯一直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将其基本情况通过院前告知系统和医院急诊科,做好相应的准备。此时,小伙也似乎从惊吓中回过神来,摆摆手说他没事,体征检查也显示一切正常,王凯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8月5日,急救人员们在救护车上为伤者做救护。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10分钟后,伤者被安全送至市急救医疗中心。王凯几乎是小跑着交接,虽然忙,但有条不紊。记者注意到,当王凯脱下一次性橡皮手套时,手套里的双手早已被汗水湿透,脸颊额头也满是汗珠。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每完成一次急救任务,衣服都会全部湿透。“习惯了,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风吹吹就好。”
▲8月5日,车祸伤者被迅速送到市急救医疗中心抢救室开始救治。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高温天气下,中心城区救护车每天出车近500次
直到交接好病人后,王凯才有空与记者说上几句话,“我今天上的是白班,就是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8点。最近忙,一般要出诊7-9次。”王凯说,对急救人员来说,高温天气,除了患者数量增加导致的工作量加大外,露天急救也非常考验人,院前急救特别考验医生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这种热天,不干活都汗滴滴的,遇上出车,汗一身一身地出。”王凯说。当天,截至下午2点过,他们班组已连续出了5趟车,午饭只是象征性地扒拉了几口。
和记者话没说几句,王凯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只见他大步走出了待命室,奔向又一个现场。
据市急救医疗中心统计,在高温天气下,全市急救系统业务数据明显增加。截至记者发稿前的24小时内,全市120电话呼入量达近6000次,中心城区近2000次。救护车出车量近1500次,中心城区近500次。患者疾病种类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伤。
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介绍,目前,市急救医疗中心和全市各区县120指挥调度分中心增加了值班车辆,以及冰袋、盐水等急救物资储备,同时做好救护车等设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行。
新闻多一点>>>
如何高效正确拨打120,记住这几点
1、明确需要救护车:电话接通后,请保持冷静,告知调度员需要救护车。
2、明确呼救地址:告知调度员患者在哪里,某区某路某小区某栋某室,或最近的交叉路、标志性建筑。如果小区人车分流,或车行通道与住址门牌号不同,也请及时告知。若无法清晰描述位置,可通过“渝视救”微信小程序一键呼救提供准确定位。
3、联系电话:呼救后告知或与调度员核对现场联系人的手机号,如使用固话拨打120的,尽量再留一个手机号。使用手机双卡双待者,应确认由主号还是副号拨入,以免后续无法联系。
4、呼救原因:简洁明了地告知本次呼救病因或是症状。
5、保持联系方式通畅:准备患者身份证、病历、常用药物,节省就医时间。注意接听120调度员或救护车医生的来电。
6、自救互救(视频指导):救护车到达前,请呼救者配合120调度员在线急救指导。120调度员会给呼救者的手机发送短信,收到后点击短信内链接,即可与调度员展开视频通话,将患者的状态直观地展示给调度员。
7、接车:如现场有两人或以上的家属,请在门牌号或交叉路口等车,方便救护人员更快到达患者身边。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