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告别与崭新启程——2025重庆高校毕业季温暖收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2025-07-03 10:22

毕业季总是充满欢笑与泪水,承载着青春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连日来,各大高校通过精心设计的毕业典礼,为学子们送上了一份份特别的“启程礼物”。

无论是校长的殷切寄语,还是师生间的温情互动;无论是形式新颖的感恩环节,还是对基层就业的鼓励倡导,这些毕业临行前的暖心瞬间不仅定格了青春的美好画面,更传递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6月26日,西南大学中心体育馆,毕业生代表发言。记者 郑宇 李志峰 摄/视觉重庆

校长赠“金句”,注入前行力量

在2025年重庆各高校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们的临别赠言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释,也有对时代责任的殷切嘱托,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子们注入了前行的力量。

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以“坚韧”为主题,为1.5万余名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他引用古训“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成事者”,强调远大志向是建功立业的基石,鼓励毕业生“以坚韧之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坚韧之姿知难而进、披荆斩棘;以坚韧之力勇毅前行、玉汝于成”。王树新嘱托毕业生们:“用‘行动敞亮’取代‘口号响亮’,力戒拖延、拒绝‘躺平’、反对内耗。”

重庆科技大学校长赵明阶则以4句嘱托与5000余名毕业生共勉:“永怀爱国之志,以赤子情怀铸就报国担当;秉持敬业之心,以精益求精诠释匠人精神;坚守诚信之道,以至臻品格筑牢处世根基;长存友善之情,以仁爱之心凝聚人间暖意。”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则以“向着人工智能这个‘年轻的事业’勇毅前行”为题,寄语广大毕业生:“将每一个‘卡点’视为优化‘人生算法’的契机,将每一次‘Game Over’当作精进策略、升级战法的数据燃料,要让终身学习成为‘成长代码’,要让长期主义成为人生的‘底层算法’。”这番充满科技感的比喻,生动诠释了数字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品格。

这些校长的临别赠言,既有对学术精神的坚守,也有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既有对个人成长的关切,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毕业生们前行的道路。

感恩之心在传递,这些人群被特别提及

毕业典礼不仅是学业的终点,更是感恩的起点。毕业典礼上,学子们用各种形式向曾经陪伴自己成长的师长、同窗以及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表达谢意,这些温情瞬间成为毕业季最动人的风景。

在西南大学举行的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前排坐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教师、辅导员、医护人员、宿管、食堂大娘、保安、校车师傅、园丁师傅等。“在学校的4年,也是被你们照顾的4年,向你们道一声‘您辛苦了’!”毕业生唐佳龙的一番话,说出了所有毕业生的心声。

“去年的毕业典礼上,我讲了邓显松的故事,他原本应该和大家一起,在今天戴上学士帽……”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在毕业致辞中提到了一位已经去世两年的学生——患“渐冻症”的邓显松。邓显松自幼患病,全身瘫痪,但仍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在校期间,他克服身体障碍坚持学习,成绩排名年级前列,并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他去世后,其父母将校友捐赠款余额回捐学校,学校基金会以此设立“显松自强不息奖”,弘扬邓显松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西政学子。

重庆交通大学的毕业典礼则别出心裁地策划了“芳华归故里 情牵赤子心”校友专场活动,邀请校友重返校园参加毕业典礼;重庆邮电大学的毕业生们“花式表白”感恩母校。毕业生代表、学校人工智能学院学生李旺轩向母校赠送了其原创设计制作的作品“求新号”自平衡机器人,用专业技能表达对母校的感激。

这些感恩的瞬间,展现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和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传递出,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塑造和情感培养的理念。

“年轻就该去远方”,基层天地大有可为

“我们是重师人,年轻就该去远方,扎根基层,建功西部,报效祖国!”6月24日,在重庆师范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的铮铮誓言点燃全场。今年,该校共有32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342名定向师范生。

在2025年重庆高校的毕业典礼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许多毕业生的共同选择。各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情感动员,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举行的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学校还特别邀请到两位优秀校友代表返校分享基层就业经历并担任“传旗人”,让青春在基层一线绽放光彩。

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重庆高校毕业生到西部省市就业超过70万人,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每年超过50%的毕业生自愿留在西部,每年超过60%的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基层一线等单位就业。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青春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