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护士节|他们是“南丁格尔”也是“爱迪生”
打针、输液、抽血……说起护士,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些画面。其实,他们既是护理患者的“南丁格尔”,也是发明创新的“爱迪生”,他们的“小发明”巧妙实用,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还帮助患者家庭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就医体验。近日,记者走近了3名护士,讲述他们的“小发明”故事。
感染科主任护师李自琼:
二十年磨一“垫”, 防污易清洁,已在我市多家医院“上岗”
5月9日清晨,重医附一院感染科病房里,主任护师李自琼麻利地掀开病床上的旧床单,露出了深蓝色的床垫。
▲5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自琼向同事们介绍床垫的特点。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这床垫看似普通,却“大有来头”。“人家说‘十年磨一剑’,我是磨了20年,才磨出这个垫子。”李自琼打趣地说。
作为一名临床护士,与床垫有何关系?这还得从2001年讲起。
当时,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肝病入院,明明已失去自理能力,却坚持要回家,为此专门购买了一大堆一次性床单。
李自琼解释,医用床垫是住院患者使用时间最长、直接接触最多的医疗用品,极易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以前的医用床垫多由帆布制作,清洁难度大,消毒也麻烦。
当时的一幕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李自琼心里,要是有一种既防污,又便于消毒,还舒适的床垫就好了。
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在2016年,李自琼带领团队获得了“带有防滑床单的抗菌防污染床垫”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同年,他们开始与厂家联合研制新床垫。
可要把一张专利纸转换为一张床垫,太难了!“在联合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床垫外套所需的防渗透防污材料透气性不好,先后尝试了10多种材料,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李自琼说,直到有一次,医院一位领导在一家养老院发现,老人们在床上洗头发,床单竟没被打湿,便特意为李自琼打包了一张床单带回来。李自琼了解到,制作这种床单的材料叫PU布,经过改良后,2018年,他们成功制作出第一代产品。
然而,第一代产品试用不久,就有患者反映,夏天使用时床垫透气性不佳,背部有灼烧感。李自琼带领团队立刻着手改良。很快,第二代产品诞生了,这次他们将内芯从高密度海绵换成了记忆海绵。
虽说第二代产品使用反馈良好,但李自琼还继续琢磨:如何提升防渗透性,让它耐划伤?
经过不断改进、测试,2023年,第三代产品诞生了,这款床垫在内芯和外套上都做了大幅调整,具备耐磨、透气、防污、防渗透、易清洁、不发霉等优点,如今已在我市多家医院“上岗”。
“前段时间有位病人刚入院时,在病床上铺了三四层床单。可第二天,看到我们的床垫和清洁方式后,她下午就悄悄把床单撤掉了。”李自琼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这是对我和团队最大的认可。”
有人也曾问李自琼:临床护理已经够忙了,为啥还要琢磨这些?李自琼回答说:“我们多用一点心,多为患者考虑一些,就能与患者更贴近一点。”
肛肠外科副护士长杜清清:
应用水胶体“插花”技术,减少患者换药次数,降低住院费用
“护士,快点来看下!我老汉的肠造口是不是漏了?”5月10日,重医附二院肛肠外科,一名患者家属冲到护士站求助。副护士长杜清清迅速跟他赶到病房,一番仔细检查后,发现只是虚惊一场。
其实,这是造口患者及家属最担心的事——渗漏。杜清清告诉记者,部分直肠癌、肠梗阻、肠坏死等肠道疾病患者,会通过手术将肠管末端缝在腹壁形成开口,用来排泄,这个开口就是肠造口。造口渗漏不仅带来皮肤问题,引起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感染,引发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以往,护士常常会用水胶体敷料贴在患者皮肤破溃处,再用防漏膏或防漏贴环封闭,用于重建皮肤屏障,便于底盘粘贴。可去年3月接诊的一名患者,让大伙都犯了难。原来,这名患者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情况十分严重,如果按照常规操作,大便会直接渗漏到分离的伤口里。
怎么办?杜清清脑海中突然闪过“腰间玫瑰”这个比喻。“腰间玫瑰”是医护人员对造口病人腰间造口的昵称,何不把水胶体剪成条状,像花瓣一样将造口分离处贴合起来,上面再用防漏膏等材料覆盖?
经过讨论,杜清清和同事们决定为该患者尝试这种新技术。“效果真的很好!”杜清清回忆说,她们又陆续在10余名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身上应用了这项技术,临床效果都不错,大伙还给这项技术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水胶体“插花”技术。
杜清清介绍水胶体“插花”技术有几大优点:首先,降低了患者住院成本。造口产品为一次性产品,单次换药要100多元,有些患者一天要换2次药,采用该技术后,初期一天一换,后期2-3天才换一次药,费用大大降低。其次,换药次数的减少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伤痛,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还缩短了住院时间。
▲5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杜清清正在为患者配药。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申请专利。”杜清清说。
口腔科护士汤容:
为牙科椅设计调节垫,提升儿童就诊舒适度和安全性
“妈妈,整个过程我一点也不紧张哟。”5月12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口腔科诊室内,刚刚做完口腔全麻手术的王小鑫(化名)对妈妈说。
之前,由于儿童全麻手术治疗时需完全平躺、头部后仰进行插管,但牙科椅却存在凹陷,孩子无法完全躺平,需要在椅背和坐垫之间使用床单、被褥、枕头等对凹陷处进行填平,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还不利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操作,而且儿童也经常哭闹。
“我刚到口腔科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口腔科护士汤容说,有一次她看到亲戚小孩坐在汽车安全座椅上,既安全又稳固,为此,她受到了启发。有了这个小发明——牙科椅专用调节垫。
▲患儿在牙科椅专用调节垫上就诊。受访者供图
“简单来说,就是专门为牙科座椅设计了调节垫。”汤容说,调节垫的形状为梯形,能对夹角进行填充,从而最大限度地对孩子腰部进行支撑,提升舒适感。同时,在调节垫顶部进行头枕设计,便于麻醉医生插管操作。最重要的是,针对患儿在麻醉诱导、苏醒阶段易躁动,牙椅宽度有限,有坠床风险这一问题,汤容还在调节垫两侧增加了安全扣装置,保证患儿安全。
据了解,该牙科椅专用调节垫于2023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目前已在该院运用。“对患者的用心,就是体现在细微之处。”汤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