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大学里的“星期日英语班”:44年,13000多人的一场“三向奔赴”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周芳 李志峰

2025-05-05 20:03

4月26日,周六下午6点,小学四年级的小辰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抓起书包和妈妈骑着电动车出门了。半小时后,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他和陆续赶来的孩子一起,在5楼的教室开始“上课”。

每周六晚7点到8点半,这里会准时开启一堂免费的“星期日英语班”。讲台下不是大学生,而是小朋友;讲台上站着的既有大学老师,也有大学生志愿者。

▲4月26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小朋友在“星期日英语班”学习英语知识。 记者 李周芳 李志峰 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班已经坚持了44年。6500余名青少年学生、4000余名成人学生、2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200余名教师志愿者,在西南大学,构成了这场学生、志愿者和大学之间的“三向奔赴”。

大学教室里传来小学生的朗读声

当小辰来到5楼时,楼道里喧闹不已,他熟悉地拐进初级B班的教室,一边和老朋友小铭打招呼,一边坐到座位上。

时针指向7点,楼道里渐渐安静下来。“小陈老师好。”初级A班的10多名同学纷纷向走进教室的小陈老师问好。

他们口中的小陈老师,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陈鹏屹,也是这个初级A班的授课老师。

课堂上,陈鹏屹为同学们讲解了she和he的区别,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颜色单词造句。随后,他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用新学的单词造句,让其他同学来猜描述的是谁。

轮到小辰时,他大声说:“He has black clothes。”同学们迅速反应,依据“he”以及“black clothes”等关键信息,异口同声喊出:“小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同学都有了收获。

隔壁的初级B班课堂同样精彩。两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担任英语老师,正在上一节名为“A New Dog”的课程。学生们时而用中文表达理解,时而用英语大胆交流,有的还主动给老师分享对新单词的理解和心得。

“星期日英语班”共设有五个这样的班级,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和英语水平,分为1个中级班、2个初级班和2个基础班。每个班级有10-25名同学,给他们授课的,大多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候,学院教师也来上课。

▲4月26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小朋友在“星期日英语班”学习英语知识。 记者 李周芳 李志峰 摄

“附近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免费上课,有些已经坚持四五年了。”一位志愿者说。

“最大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现在来上课的是孙子和外孙女。”市民陈宗惠感慨道。

“娃儿在这里不但学了英语、还交了朋友,还说等他长大了,也要来这里当老师。”一位家长说道。

周六上课的“星期日英语班”

明明是在周六上课的英语班,为何叫“星期日英语班”?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回到1981年。当时,全国兴起学习英语的热潮,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当时重庆市208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与妻子易启贵,便在自家客厅创办了免费英语学习班。由于当时职工每周只有周日公休,所以培训班都安排在周日上,因此取名为“星期日英语班”。

▲“星期日英语班”的创办者陈岭峰和易启贵。受访者供图

开班初期,条件艰苦。没有专业教材,陈岭峰夫妇就亲手刻蜡纸油印讲义;课桌椅不够,学员就从家中自带板凳。首批学生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大家挤在狭小的客厅,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随着人员增加,客厅已无法容纳所有学员,于是教学地点辗转多地。

幸运的是,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即如今的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关注并支持着这个公益项目,他们不仅选派师生义务支教,还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场地与师资支持。

▲“星期日英语班”师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1993年,陈岭峰离世,易启贵独自扛起班级管理重任。2010年,72岁的易启贵将“星期日英语班”正式移交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接手后,便成立了玉兰志愿者服务团。

西南大学学生和易启贵合影。受访者供图

玉兰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朱娜娜称,再后来,成人学员逐渐减少,“星期日英语班”就只专门针对孩子开课。考虑到孩子们星期日回家太晚会影响第二天上学,服务团就把“星期日英语班”的时间,改在了每周六晚上7点到8点半。

“后来,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许多私营业主有了对外交流的需求,例如北碚综合批发市场的很多老板想到这里学英语。于是,在2018年,英语成人班又开设了起来,主要教授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英语。”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梅胜利拿出一张老照片说。照片上,一群成年人正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

▲“星期日英语班”成人班。受访者供图

“再后来,短视频、直播慢慢火起来,成年人获取英语教育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前来英语班学习的成年人逐渐减少。在2023年,成人英语班再次取消。”梅胜利说。

“从创办到现在,这个英语班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办好‘星期日英语班’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梅胜利表示,只要还有需要,他们就会坚持把这个英语班办下去,让点点星光惠及和温暖更多师生和群众。

朱娜娜介绍,这些年来,星期日英语班也不断积极求变,从最初的重点讲知识,到后来注重口语和听力,现在“星期日英语班”在每学期期末会开展的期末party、舞台剧会演等活动,就是以此吸引更多人参加,让更多人受益。

据了解,截至目前,“星期日英语班”共服务了6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各行各业4000余名成人学生,西南大学25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与200余名教师志愿者先后登上讲台授课。

那些被改变的年轻人

44年来,“星期日英语班”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

玉兰志愿者服务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四川仪表厂有一名姓赵的技术员,在1986年时参加“星期日英语班”,后来觉得英语实在太难学了,就准备放弃。陈岭峰一次次找他谈心,终于把他劝回了学习班。1996年,这名技术员考上了重庆大学机械系的硕士研究生,3年后又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几名教师得知了“星期日英语班”的故事后,主动参加志愿活动,给学生授课。他们说,“在‘星期日英语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种价值。”

被改变的还有更多的人。

梅胜利介绍,“星期日英语班”每个班会安排两名志愿教师,他们会根据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和自己的学业计划,按一位主讲一位辅助的方式轮流上课,一位志愿教师说,“‘星期日英语班’不仅帮助了有学习需求的青少年,也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帮助他们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孩子们的时候非常慌张,就怕自己搞不定。”陈鹏屹说,“经过近2年的训练,我对自己多了一份站在讲台上的自信。每次被班上的同学叫做‘小陈老师’时,我都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

之前做过两年志愿教师的大三学生刘蜀回忆,当时她琢磨出用跳房子、跳格子的方式教孩子区分“in/on”,“现在我在一所学校实习,也经常通过肢体动作游戏教孩子们学习,他们都很喜欢。”

“孩子们经常会在课后给我塞糖果和各种小零食。”朱娜娜说,去年她带班时,一个小女孩悄悄给她塞了一块巧克力来,“当时天有点热,巧克力都融化了,我相信,多年后,不管我有没有当老师,每当吃到融化了的巧克力,都会想起这一幕,想到这里的真挚、温暖,以及自己的初心。”

晚上8点半,下课时间到了,楼道里再次热闹起来。小辰向小陈老师告别后,跟着妈妈骑电动车回家。他没有把课堂笔记本放入书包,而是一手紧紧搂着妈妈,一手牢牢抱住笔记本,他对妈妈说,“妈妈这个英语班我想一直上下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