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关注6大行动计划⑦|“双减”之下,中小学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王文文

2025-03-30 20:55

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去年,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校内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等重点任务。

在我市,广大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如何设置?校园科学氛围如何营造?师资如何配备?围绕相关内容,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科学教育还有哪些不足?

重灌输轻体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被当成“副科”看待

“目前,学校科学课程与科技社团越来越多,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在学校的存在感并不高,可以利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少。”大学城某小学一位科学教师在与记者交流中,多次提到这一问题。他举例说,开学初,他向学校领导提出这个学期想组织1—3年级的学生去一次重庆科技馆参观,没想到校领导对他说:“这个事情,你们科学老师自己去联系就行。”学校对科学教育没有明显的规划、缺少外部的科学资源,让这位老师觉得束手束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学校的科学教育都存在科学课程“火热”但科学教师“被冷落”的现象,一些科学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也比较迷茫。北碚区一所小学的科学副校长还提出,学生数量庞大,导致科学教育专用场地不足、专职科学教师数量不足。永川区一位科学副校长表示,大多数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仅局限于国家课程,没有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没有发展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科学课程。

“近年来,虽然我市科学教育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和各省市一样,都面临一些共通的问题。”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如一些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体现科技前沿、融合人文学科不够,教学中重灌输轻体验,仍然以“分数论”来进行学生评价;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不足、师资力量总体较薄弱;社会参与不足,教育部门单兵作战,不少家长把科学课程当成“副科”,不予重视;城乡、区域、校际科学教育发展不平衡。

课程如何设置更科学?

涵盖基础必修、拓展必修和拓展选修三大类别,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学期以来,我市不少中小学加强了课程设置。

▲重庆市八中渝北龙兴中学校,以“科创展翼筑梦未来”为主题的首届科学节现场,同学们正在了解新能源知识。记者 郑宇 摄

“你是否渴望探索科技的奥秘,展现自己的无限创意?快来加入Cyber科创空间站吧!” 在‘未来创想家工坊’,你能够用代码设计一个智能小车,甚至还能搭建一个智能家居系统。”近日,鲁能巴蜀中学新开设了5堂科学课《未来创想家工坊》《人工智能探索与实践之旅》《生物科学探索营》《科普视界》,还成立12个科学社团或兴趣小组,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习。

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副校长吴景华介绍,此前,每个年级每周有2节科学课和相关社团活动,从这学期开始,社团活动增加科创拓展实验课程,覆盖编程、机器人、无人机、3D建模等前沿领域。低年级要上温度计、天平测量等基础实验课程,高年级则结合编程、人工智能上机实操等,开展进阶实践课。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这学期也丰富了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3D打印与桥梁设计”“遇见AI”等近80门科学教育选修课程。学校科技辅导员来泽说,在本学期内,学校还将组织开展“我在附中‘造’文物”、中医药盲盒明信片、“模山范水,因地循理”模型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博雅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谢晓梅透露,自2020年起,博雅小学便将“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每周2课时”纳入基础必修课程并付诸实践。如今,学校科学教育课程涵盖了基础必修、拓展必修和拓展选修三大类别。其中,拓展选修课程以课后科学类社团为依托,提供每周至少2学时的项目式学习机会,促进学生间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场地和师资如何解决?

因校制宜建设新型教学空间,聘请高校学者成为智库专家

站在互动设备前,做出各种手势。设备通过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实时捕捉人物的手指姿态,并在屏幕上同步展示识别结果,仿佛一个“镜像伙伴”……3月28日中午1点,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积健楼的科学教育文化长廊里,初一年级学生葛子睿体验了一把“AI互动机械手掌”的神奇。

“这里成了同学们每天‘打卡’的新去处。”学校科技辅导员来泽说,为上好科学课,该校重新规划设计了科学教育文化长廊和科学馆的学科走廊,增加了全息投影、手势识别推箱子、AI语音智能地图等12套AI互动探索设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科技背后的原理。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科学教育文化长廊。 学校供图

不仅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我市其他学校也因校制宜建设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科学教育环境。

在渝中区,重庆二十九中创新打造“蚂蚁梦工场”校园众创空间、“耕读园”生态实践基地;巴蜀小学建立“无土栽培区”“动物习性探究区”等可视化、体验式的“科学长廊”,让学生在全景式科学环境中实践探索。

万盛经开区溱州中学专门为学生打造包含了电子电路创客室、3D打印创客室、人工智能创客室、智能无人机创客室、木艺创客室等五个科创空间和一个科教成果展览室的科创基地。

此外,各中小学还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师资。

2022年,永川区教委与重庆文理学院协作,聘请学校的12名博士作为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科学副校长(园长),重庆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金松丽便是第一批受聘的博士之一,任永川区萱花中学科学副校长。

她帮助萱花中学制定教育科研的“五年行动”计划,布局整体教育科研活动,并指导学校教师申报市、区级课题,帮助萱花中学及片区5所学校诊断学校课后服务问题,提出“学科+劳动”的科创类课后服务活动方案,深受学生们欢迎。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则借助西南大学科普基地资源,每年邀请部分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走进校园,为学生做科普讲座和学习指导。

渝中区等地提出,辖区各中小学校由校领导分管科学教育或者担任科学副校长,有条件的学校外聘专人担任科学副校长,配置有专兼职科技辅导员1-3名。大渡口区聘请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赵明富等10位专家为科学教育智库专家。

▲3月5日,南岸区巨成金竹希望小学,重庆工商大学“学雷锋”师生志愿者为孩子们展示人形机器人。记者 刘力 摄

下一步怎么做?

围绕教学质量、资源整合、改革创新下功夫

如何让科学教育进一步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放眼世界,英国、美国、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出台了科学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或科学教育振兴法等法律法规。”科普中国科普专家,南岸区江南小学校和科学城新凤小学校科学副校长、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邹晓川说,美英法德等国家甚至把科学课与语文课、数学课并列为小学三门核心课程,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金松丽建议,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校本科学课程体系,利用地方和学校资源,培养具有地方色彩的科学人才。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吴世彬则提出,可推动成立“区域科学教育联盟”,建立流动科技站,实现设备、师资共享。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中小学要做好教学质量、资源整合、改革创新的“加法”,着力建设人人、时时、处处的科学教育新体系。一方面,优化科学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创新科学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用活家校协同,用好科研资源,用足校外场所。第三,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发现并引导有潜质的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用数字化手段为薄弱地区科学教育赋能,让学生乘“数字化快车”奔向科学殿堂。

相关系列:

重报调查·关注六大行动计划①|重庆中小学如何上好体育课?

重报调查·关注六大行动计划②|“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动起来了吗?

重报调查·关注六大行动计划③|上心理健康课,仅仅是做好“心理按摩”吗?

重报调查·关注六大行动计划④|解决场地课程师资“三难” 让重庆校园“足”够精彩

重报调查·关注六大行动计划⑤|校园餐如何烹成“放心餐”

重报调查·关注6大行动计划⑥|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美育课该怎么上?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