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来渝与中学生聊写作:“如果要写作,最好从熟悉脚下的土地开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郑宇 实习生 王文文

2025-03-26 22:30

“文学是引领一个人不断往前走的,你如果要写作,最好从熟悉脚下的土地开始”“当一个人连身边的20种草木都叫不出名字的时候,他说他热爱大自然,我想,他是不真诚的”……3月26日晚,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届文学节开幕式上,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无尽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的讲座,现场金句频出,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讲座现场。记者 郑宇 摄

“写作是在信息茧房时代,重新打开和唤醒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方式”

阿来的讲座没有PPT,也没有讲稿,口里的素材他仿佛积蓄了很久。

他聊到了自己这次来时坐动车的情形:整个车厢里的人,大部分在刷手机,一部分人在睡觉,没有一个人在看书。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记者 郑宇 摄

“现在的社交媒体非常活跃,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好像无话不谈,但是回到现实里,人与人之间变成了一座孤岛,动不动就是‘我是一个社恐’。”阿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局面,凸显出写作的重要性。在阿来看来,写作是在信息茧房时代,重新打开和唤醒我们与世界取得联系的方式。

“文学引领一个人不断往前走,写作先从熟悉脚下的土地开始”

“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流经小店,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

这是阿来创作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概述内容,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讲座中,阿来以这篇文章的创作经历,和同学们聊起了写作与科学、写作与自然的关系。

阿来回忆,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迷茫。“无尽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常常冥想,渺小的自己和国家和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联系?如一颗水滴、一粒尘土般大小的我们,与浩瀚的文化又有什么关系?

在阿来当教师的那5年,每个寒暑假,他都要穿废掉一双鞋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对学生讲世界史、讲中国史,却不知道自己所处城市、乡镇的历史,十分空洞,于是有了每个假期的踏足远行。“历史老师需要知道这些小历史,才能更懂大历史。”阿来说。

基于此,阿来向有志于写作的青年学生们提出:“文学是引领一个人不断往前走的,你如果要写作,最好从熟悉脚下的土地开始。”在他看来,苹果是怎么来的、玉米是怎么收的、人类什么时候开始穿布料的衣服……诸如此类充满血肉、局部的、具体的细节,才是真正和“我”相关的内容。

“中学生有作文课的写作就够了,不如多读一些好的作品作为以后写作的积累”

阿来还举鲁迅的生平为例,鲁迅并不是一个喜欢四处游走的人,他平生去的地方,也只包括日本、北京、上海等一些屈指可数的国家和城市。“但是他为什么会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阿来自问自答道,在他看来,鲁迅说的“无尽的远方”代表的是社会发展的可能,以及未来的某些可能性。

阿来提出,过去的文学,大多是关注人的情感、道德、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理想。但现在,写作者需要认知更广大的世界——生物圈,这里不仅有人,还有动植物、微生物甚至是真菌世界等。

“当一个人连身边的20种草木都叫不出名字的时候,他说他热爱大自然,我想,他是不真诚的。”阿来说,当前,文学缺乏一个“未知的远方”,要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认知,比如去认识宇宙、地球、人和科学的进化史,用科学的眼光重新书写我们的自然界。

对于中学生写作的建议,阿来表示,中学生有作文课的写作其实就够了,在这个能读、能背的“最美”年纪,倒不如多去读一些好的作品作为以后写作的积累。“当你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抑制不住想写的时候,再开始写作也不迟。”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