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如何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让他们“开口”是第一步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志峰 李周芳 郑宇 实习生 李奕霏

2025-03-02 20:18

3月1日起实施的《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提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设施设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以及“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前不久,市教委在春季学期开学工作会上也提出,中小学“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课程”。

这些要求是否落到实处?如何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连日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心理辅导室都有一个温馨而美丽的名字

“学校在2018年便建好了‘心语小屋’,为学生们提供心灵休息的小空间。”2月28日,在永川区何埂镇何埂初级中学,副校长兼心理老师王安国带领记者参观了学校的一块“宝藏之地”。

他提到的“心语小屋”位于学校综合楼一楼,由该校自筹资金建设。里面分为三个区域,设沙盘室、宣泄室、咨询室三个功能区。咨询室里放了三张柔软的沙发、四盆新鲜的绿植,墙上张贴着绿色的窗户装饰物。宣泄室的墙上和地面都铺上了蓝、绿、黄相间的软包,地面上还放了充气拳击桩、拳击沙袋、健身球等,“那是为学生准备的情绪宣泄道具。”王安国说。

▲永川区何埂镇何埂初级中学“心语小屋”咨询室一角。受访者供图

在沙盘室里,两张课桌大小的沙盘上摆放有许许多多的家具、人物、动植物等“沙具”玩偶。“这些是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具。”王安国解释。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市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室都有一个温馨而美丽的名字,如重庆八中渝北校区的“心语心苑”心理辅导室、巴南区龙洲湾中学“甜甜屋”沉浸式心理健康中心、黔江区沙坝镇“心海港湾”心理健康咨询室等。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孩子,都很敏感,容易受人际交往和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影响,有时候甚至排斥‘心理健康’这个词。”巴南区龙洲湾中学专职心理老师鲜玲说。

记者了解到,根据《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今年内,全市95%的中小学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含心理辅导室)。

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因年级而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是开足了,并且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在江北区玉带山小学,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付廷英介绍称,该校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安排每周一节或两节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安排。比如,一年级的新生有《找伙伴》《始业课程》《身体世界课程》等,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认识身体开始认识自我。

“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安排的课程也不同。”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老师金泽勤告诉记者,本学期,该校初中每周安排1节心理健康课,高中每两周安排1节课。

江北区鲤鱼池小学则采用了“大课加小课”的形式。“大课”即每两周上一次心理健康课,“小课”则是每周利用晨会,上两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微班会。

蜀都中学则在班会课中设置15分钟的“心理微课堂”,并设置心理主题周和“弹性时间”用于个体辅导,由心理教师与各班班主任根据各班级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

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仍是少数,如何让他们“开口”是第一步

“如果直接喊每个学生描述自己最近的心情,他们可能会不好意思,但是喊他们用一种‘天气’来描述,个个都很积极。”今春开学第一周,付廷英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全校学生们带来了一堂题为《守护心灵小天使:小学生心理互助技能入门》的心理健康课。课堂上,她组织了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情绪管理。

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付廷英总结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被动学习与厌学;烦躁与易激怒、敌意情绪;不安全感、担心不被接纳、渴望独立与对挫折的恐惧等问题。

金泽勤则表示,中学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叛逆、自卑、敏感、嫉妒、狭隘、失落等情绪。

“未成年心理危机重在预防,但如何让他们开口讲出来,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采访中,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向记者反映,心理咨询室建好后,主动前来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仍是少数,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们,他们普遍认为情绪低落不算心理问题,如果告诉老师担心不被老师理解,还可能泄露秘密,其他同学知道了还会被嘲笑。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一些农村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而是由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老师兼任。“本职工作都忙不赢,还要去完成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加上现在娃儿的心理问题‘与时俱进’,作为兼职老师,有时感觉力不从心。”一乡村学校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说道。

“需要看到的是,还有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遇到有心理异常的孩子,有的家长无法接受和配合,难以与学校形成有效合力。”垫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方辉说。

“借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校家社要一体化联动

如何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提升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如何保持心理咨询室大门“常打开”,让学生主动走进来?

对此,市教委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建议,中小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强化学科融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德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春寒建议,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有病才要去心理咨询室,消除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比如,可以邀请学生们为心理辅导室取名,名称每月一换;也可以创设一个心理辅导室“小精灵”,采取不定期走进班级为同学们送祝福和鼓励等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同时,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活动、互动体验强的心理小微课,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困扰设计到活动中,寓教于乐。

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邹枝玲认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考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师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例如注重教学工作及其教学效果,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实践效果等指标。此外,还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修与发展的机会,学会“借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帮扶关系,持续输入智力支持。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强化部门协同、医教协同、家校协同、社校协同等多个方面。”市教委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既要与卫健、网信、公安、民政、妇联、财政、团委等部门形成多跨协同、多向联动的工作格局,还可以开展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学生个别化专业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关注未成年心灵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心态观。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一些学校积极进行了探索。如垫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连续三年举办了35期“共美家长夜校”,邀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辖区民警、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等,一起畅谈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探讨家庭教育的方法;黔江区沙坝镇中心学校设立30多个“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每个“家长”负责联系五到八名留守儿童,将其家庭成员、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心理健康状况等信息调查统计详细,定期开展送教上门等关爱行动。

▲垫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举办“共美家长夜校”,围绕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探讨家庭教育方法。记者 郑宇 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应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同时,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网络环境等也十分重要。”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这样说道。

相关报道:

专设章节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3月1日起施行

重报调查|《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施行 各年龄段心理健康受关注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