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脑衰老提供新思路!7T磁共振揭开阿尔茨海默病关键线索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周芳

2025-01-25 13:09

1月25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放射科团队利用7T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对脉络丛的多囊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将其命名为“脉络丛葡萄征”。相关研究成果以《7T MRI上的脉络丛囊变:与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上。

脉络丛是位于大脑中央的重要结构,主要通过产生脑脊液为大脑提供营养支持和免疫屏障。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脉络丛在大脑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由于传统影像设备分辨率的限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脉络丛的体积变化,而忽略了其形态变化。

“影像征象是指在医学影像检查(如X光、CT、MRI等)中呈现的特定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陈伟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位于大脑最中央,通过产生脑脊液,对大脑起到营养支持和免疫屏障作用的脉络丛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然而,由于传统影像设备的图像分辨率有限,以往对脉络丛的研究多集中于脉络丛的体积变化,忽略了它的形态变化。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脉络丛,明确其病理生理作用,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难题。

“之前,我们在研究中就曾用3T磁共振揭示了脉络丛体积与大脑衰老、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退行性疾病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刘晨副教授表示,此次研究选取了100名不同健康状况的患者,包括健康年轻参与者(20-30岁)、健康年长参与者、帕金森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及处于尿毒症性脑病恢复期的患者。研究团队使用配备32通道头线圈的7T MRI扫描仪对患者大脑进行观察,发现脉络丛囊变后,会出现葡萄状的影像征像。“我们进一步观察后发现,与健康的老年人相比,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脉络丛更易出现这种葡萄状的影像征象。”刘晨表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把葡萄状的影像征象命名为脉络丛葡萄征,并大胆推测,该征象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重要疾病机制之一。”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技师甄志铭介绍,这一发现为诊断、监测、治疗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大脑衰老和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陈伟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脉络丛葡萄征”,进一步探索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脑部疾病的关系,为大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参考。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