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大思政”课程?这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珩

2024-12-19 20:36

12月19日,重庆市义务教育“大思政”课程建设研讨会暨“红岩思政·行走两江”课程建设戏剧思政育人路径推广会在两江新区金州小学举行,专家学者们围绕义务教育“大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小萝卜头”穿越到2021年,与活泼的夏小天相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如何寻找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活动中在金州小学学生演绎的“红岩思政”剧《小小少年》、德育剧《寻找“赞”》中拉开序幕。

▲“红岩思政”剧《小小少年》。

▲德育剧《寻找“赞”》。

研讨会分为开幕式、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环节。在经验交流环节,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校长丁成浩分享了该校7年戏剧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从办校之初,我们就开始了戏剧+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丁成浩说,《小小少年》中的小演员彭晨最初佩戴红领巾是出于遵守规定,在演完剧后,她偶尔还会忘记戴红领巾,但绝对不会再乱扔乱放。因为她在角色中领悟到了红领巾的特殊意义。这让老师们意识到,对比课堂上“空对空”的讲授,需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身心投入,才能有效培养他们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为此,该校构建了“三课一节”戏剧育德路径,通过开设戏剧普惠课、社团课、“戏剧+学科”融合课,每年举行一次戏剧节,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校长丁成浩。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德育主任李晓薇则分享了学校“红岩思政·追梦百年”大思政课主题课程的内容。她介绍,该主题课程分为“寻根润心:从历史中走来”“铸魂启智:在实践中丰厚”“固本修远:在发展中创新”三个部分,比如,学生们会用脚步丈量红色之都,用眼睛发现红岩精神,用耳朵倾听英雄心声,用心灵感受信仰力量;孩子们还会在“X导师”的带领下走进红岩主题体验教室,在“听、说、看、做、玩”中进行沉浸式体验。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德育主任李晓薇。

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婷婷介绍了该校实施的“开动小先锋大篷车 行走红岩大课堂”项目,通过流动课堂将思政课程送到学生身边。重庆市字水中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罗欣则分享了“三位一体”深入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 重庆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发展专委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良对四所学校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专题讲座环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党委书记、馆长厉华则带来题为《“红岩思政”区域课程资源开发路径》的讲座,为与会者提供了如何丰富红色课程资源的思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以《提升思政引领力: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五重课堂教学逻辑》为题,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为与会者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党委书记、馆长厉华。

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校党总支书记肖建新说,该校将持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打造生动、鲜活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两江新区教育工委委员、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杨莉表示,两江新区高度重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从建队伍、设课程、创路径等方面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成立了由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教育局、组织人事部、宣传部等十三个单位为成员的两江新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行动领导小组,由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分管思政课建设的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校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行动工作推进组,由思政课名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两江新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行动专家指导组,由两江新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心组,进一步挖掘区域资源,深入推进“红岩精神”进学校、进课堂,着力打造具有两江辨识度的“红岩思政·行走两江”思政课课程建设品牌。

▲两江新区教育工委委员、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杨莉。

重庆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邓沁泉对两江新区金州小学戏剧思政育人路径及学生展演素质、两江新区“大思政”课程建设实践探索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是要聚焦学生品格培养目标,构建包含红色知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行动的中小学红色教育内容体系;二是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三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中小学红色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四是要搭建大资源平台,逐步形成学校、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协同机制。

▲重庆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邓沁泉。

据悉,本次活动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局、重庆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