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如果”变成“成果” 重医附一院以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4-10-14 22:28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数量,以及2023年度发表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位居全市医院第一;在英国剑桥成功设立了首个海外人才前哨——“剑桥青年人才驿站”;助力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ESI进入全球前0.875‰……这是今年以来重医附一院交出的创新答卷。
10月16日,该院将召开“2024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大会”,据重医附一院党委书记吴昊介绍,该院将围绕“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目标要求,聚焦学科人才建设、聚焦新质生产力生成,推动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创新成果。
多措并举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如果通过简单的检测,及时发现癫痫,就能让患者及其家人不再那么无助;如果让药物直接作用于靶点,就能让患者没那么痛苦……在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王学峰教授团队正在把这些“如果”一步步变成医学创新的成果。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王学峰率领团队提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防治策略,形成了国际认可的癫痫快速检测平台。这一成果不仅为癫痫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更是改善了数万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因如此,他提出的“癫痫防治的新策略及临床转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正是医院近年来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缩影。数据显示,该院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立项数量较去年增长50%;获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3项,科教联合重点项目4项,鲁渝协作-联合攻关项目1项,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研发项目3项;获批重庆市医学科研项目40项。同时,该院获批“博士后国家级科研工作站”,目前在站人数是2023年同期数量的2倍,位居重庆市医学类博士后设站单位第一。
▲举办“钱惪大讲堂”“钱惪英才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科技成果方面,获批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23年度发表卓越科技论文630篇,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5位;2024年1-9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47篇。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医院始终坚持科创兴院战略,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在科研管理上下功夫,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
该院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推进“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公司,探索“医+X”院企合作试点项目。拓展2600平方米场地作为骨科和精神科实验室,在第一分院二期建设中规划20000平方米科研用房,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
在科研管理方面,出台《科研绩效评估管理办法》《临床试验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17项制度。同时,该院实施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举办“钱惪大讲堂”“钱惪英才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热情。
▲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受访者供图
以人才引领未来
人才发展集聚新动能
“我们希望能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加入医院!”重医附一院院长罗勇称,近日,重医附一院在英国剑桥设立了首个海外人才前哨——“剑桥青年人才驿站”,通过剑桥学者创新研究院的平台资源优势,促进与英国顶尖高校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不仅如此,近年来,该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引才方面,该院出台了《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办法》《“钱惪人才工程”管理办法》《双聘教授管理办法》及《客座、兼职教授聘任办法》等四项核心引才育才政策,逐步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多层次衔接的人才引育体系。在育才方面,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和“钱惪人才工程”,搭建院内人才梯队,推动人才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
得益于多项措施的实施,目前,该院已培养一批人才层级均衡、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该院拥有在岗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2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3人,省部级人才341人次。现任国家级学会、协会学术职务421人次,其中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二级分会副主委以上14人次;现任重庆市医学会正副主任委员80人次、重庆市医师协会正副会长55人次。
▲在英国剑桥设立首个海外人才前哨——“剑桥青年人才驿站”。受访者供图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推动了学科建设高质量。前不久,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单,在临床学科排名榜单中,重医附一院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分别是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结核病学。
不仅如此,近年来,重医附一院深化学科发展布局,着力打造登峰学科、高原学科、特色学科、培育学科四大学科建设群。
以登峰学科为例,即整合全院力量培育国家一流学科,在人才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和支持。目前,医院首批登峰学科有神经病学、眼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骨外科学。
“这5个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罗勇介绍,比如,2023年以来登峰学科共招收博士后77人;2023年登峰学科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4项,产出影响因子20分以上论文25篇;获批市级教改课题6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2023年骨科团队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金奖;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获批临床医学领域重庆唯一1家“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骨科学获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运动系统再生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让“产学研”贯通
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新时代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为推动公立医院高水平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吴昊介绍,该院将面向国家和区域建设重大需求,大力推动基础前沿、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例如,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升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强临床研究布局引导,深化前沿交叉融合发展,加快创新研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学科结构跃能升级;以登峰学科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聚焦疑难危重症联合攻关,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学运用评价机制,加强考核评估,形成闭环管理。
▲获批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在人才建设方面,未来五年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30名、引育国家级人才10名、培育优秀青年人才100名、引进柔性人才100名、博士后进站500名、专职科研人员300名,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
“我们将把原创性、颠覆性的科研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学科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和发展医院新质生产力,筑牢立院之本、强院之基。”吴昊表示,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该院将推进医学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强医院学科建设,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家一流学科;提升人才建设质效,科学合理引才、育才、用才,唯实争先、真抓实干,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重医附一院的智慧和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