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庆卫生健康·见证④|92岁宛树修: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责任
2024-10-03 11:45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系统,但中医的创新应提倡中西医结合!9月19日,92岁的宛树修条理清晰地道出了自己从医多年的体会: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为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全面的治疗。
作为重庆市中医院原中医妇科副主任中医师、原四川省名老中医,宛树修直到90岁都还在坚持坐诊,她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92岁的宛树修。受访者供图
谈学医:上课时炸弹在身边200米的地方爆炸
“我是吉林人,于1948年参军,16岁的我被组织安排在位于吉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线卫生技术学校学医。”坐在轮椅上的宛树修一头银丝,戴着一副细框眼镜,回忆当初学医的情形她记忆犹新——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上课就坐在地上;没有书,也没笔,全靠脑子记。
“那时正在打仗,学校为部队服务,部队到哪我们就到哪。”宛树修说,当时解放军的部队医疗条件很艰苦,战士们用的绷带要重复使用。宛树修和学员们得到井里或河边打水,将绷带洗干净,放在锅里蒸,消毒后再用。
有一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医学常识,国民党的飞机呼啸着而来,到处丢炸弹。
“赶紧趴下!”老师急得大喊。
宛树修吓得脸都白了,立马趴在地上。
“轰!”巨大的爆炸声随即在耳边响起,炸弹在距离他们200多米外的地方爆炸了,炸死了一头牛。
1948年起,宛树修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后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4年,她申请到武汉大学工农中学读书,毕业后继续到湖北中医学院念书,学习中医。
“起初学中医是好奇,后来才发现中医太难学了。学了6年中医,既要学古文,又要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还要记方子、药理等。”宛树修把相关内容一一抄下来,剪成小纸条,放在随身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背。
实习了一年后,宛树修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970年,她随丈夫来到重庆,进入重庆市中医院工作。
谈治病:中西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重庆市中医院,宛树修在妇科当医生。“那时,针对一些妇科疾病,我就把中药制成药片,疗效比较好。”宛树修说,药片推出后,很受病人青睐。
之后,宛树修对该药片起效时间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重庆中医》杂志上。
由于技术过硬,宛树修渐渐有了名气,一些不孕症患者也来找她看病。每次开方前,她会建议她们先做B超等检查,明确是输卵管不通还是激素水平的问题。
“因为造成不孕的原因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西医手段找准病因,再辨证开药。”宛树修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要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而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能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谈变化:医院有了CT、核磁、放疗系统,正在修科研大楼
“重庆的中医药发展很快。”回忆第一次到重庆市中医院报到的情形,宛树修记忆犹新:那时,中医院位于渝中区小什字,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屋,“一走路,木地板就咯吱咯吱作响。住院部的门是两扇低矮的木栅栏,内科病房也只有十几张病床。”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受访者供图
▲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外景。受访者供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市中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宛树修还记得,1982年,国家卫生部在衡阳召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
也是在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让中医药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妇科、儿科、眼科、针灸科等科室,还有了b超室、心电图室,以我所在的妇科为例,原来只有我一个医生,后来又增加了4个医生。”宛树修说,“如今的中医院有CT、核磁、放疗系统,科研大楼也在修建中。”
“现在,重庆还成立了市中医药学院,中医药事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宛树修说,自己特别关注相关消息,去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这让我们中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大家的责任。”宛树修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