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暑期研学不再“跟风” “小而美”“小而专”项目受追捧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云钰

2024-07-22 23:08

暑假来临,研学游迎来了又一旺季。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研学游需求趋向多元和理性,家长和学生更聚焦“学”和“研”,一些“小而美”“小而专”的项目开始受到追捧。

新气象

不再盲目“跟风”,更关注研学内容的深度

“我们要将变软的银块,放在铁砧上锻打,然后进行图案的雕刻……”7月19日,在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内,初一学生洋洋正跟着博物馆研学指导老师体验银饰的制作过程。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学生们正跟着博物馆研学指导老师体验银饰制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因为对锻银十分感兴趣,洋洋听得很认真,她仔细观察导师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开始尝试锻造自己的银饰作品,发出叮叮当当的锤击声。虽然刚开始时显得有些生疏,但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技巧精髓,创作出一个有民族特色的银饰作品。

洋洋参加的正是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组织的“看我七十二变”研学活动,研学时间共8天,可以学习银饰锻制、国画装裱、缝纫刺绣等非遗传统技艺。

“孩子喜欢,我就给她报了名。”洋洋母亲李女士认为,这样的研学活动既能了解历史文化,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去年,我也给孩子报了研学,结果孩子回来抱怨,所谓研学就是到此一游,没学好也没耍好。”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报研学喜欢“蹭热度”,今年就不再“跟风”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相当数量的学生都没有选择远距离、长时间的旅游研学,而是更关注研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今年暑期,我们旅行社的旅游研学项目成团率不高,研学游市场行情不及预期。”在重庆一家旅行社工作多年的研学游市场经理李女士表示,但他们推出的“昆虫科考营”“三星堆探秘”等8款深度研学项目就很快就成团了,“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如今更倾向于挑选一些偏重人文、历史、自然、美育的线路,以及一些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项目。”

▲开州区赵家街道周都村研学教室内,小朋友们在学习制作传统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讯员 王晓宇 摄

记者还了解到,博物馆研学成为今年暑期研学的“主流”。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6月以来,“博物馆”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1%;携程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暑期全国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加超90%。

新趋势

聚焦“学”和“研”,推出“小而美”“小而专”的项目

“我要找的第11个宝藏是一件青铜器,线索是来自涪陵小田溪、有兽耳、凤冠……”7月16日上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五年级的小童和其他20余名小学生正在参加博物馆组织的“神瞳寻宝”暑期研学活动。

不仅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记者了解到,相比往年,我市不少研学基地(机构)更聚焦“学”和“研”,推出一些“小而美”“小而专”的项目。

比如,今年暑假,全市博物馆联动推出了博物馆暑期研学季活动,共策划推出45项精彩的研学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的大汉“奇遇记”研学,北碚区博物馆推出的“缙云山上的守护者联盟”儿童暑期戏剧夏令营,重庆自然博物馆打造的“化石小猎人”户外化石体验活动等。

▲位于黔江区的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家长和孩子在体验文物拓印。特约摄影 杨敏

此外,研学人员从业门槛也有所提升。“在研学的人员配备上,我们‘精挑细选’,他们有的是博物馆内资深讲解员,有的是专业的研学旅游指导师,不仅有丰富的经验,甚至大多数还有教师资格证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我们要求研学的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吃、住、行服务技能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类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急救知识。”重庆一研学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问题

仍存在“学”与“游”关系不平衡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研学产品依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价格不透明等问题。

“每人花了8000多元,感觉还是踩了‘坑’!”正在北京陪9岁孩子研学的谭女士,通过电话给记者讲述了孩子的研学经历:行程特别赶,昨天早上两点多起床去看升旗,然后参观鸟巢、水立方,接着是科技馆。每天听得最多就是“集合、上车、下一站”。

谭女士说:“最无语的是,在故宫研学时,领队还去问志愿者讲解员,可不可以跟着他们免费听。”

谭女士的经历不是个例。记者从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父母对研学游进行了“吐槽”,抱怨研学市场鱼龙混杂,定价随意、课程质量不佳、服务参差不齐、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仍很突出。

究竟该如何选择好的研学产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重庆市研学旅行研究会副会长朱华明建议,学生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身体体能、兴趣爱好等,与孩子充分沟通探讨,选择最适合的研学旅行主题产品。同时,选择研学旅行产品时,了解研学机构的相关资质和业绩、研学师资的配置比例及研学指导老师的背景经验、研学活动的具体安排、吃住行等服务标准、具体研学课程的设计方案,以及活动全程的安全预案及安全责任等。

“如果家长假期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可以与孩子一起DIY设计个性化研学旅行方案,一起进行研学旅行。”朱华明认为,不少家长对孩子参与研学旅行活动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研学回来可以脱胎换骨、某一能力突飞猛进,这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因此,家长们也要理性认识研学。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