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看看有哪些亮点→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2024-06-24 20:40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重庆共有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牵头完成2项,参与完成4项。这也是时隔3年之后,再次颁发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多个领域提升重庆科技创新显示度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重庆获奖的项目涵盖了生命健康、土木建筑、先进材料、交通运输、地下工程等多个领域,提升了我市在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显示度。

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专业技术少将教授吴玉章牵头完成的“免疫细胞新亚群及其调控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重庆大学教授杨庆山牵头完成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理论与降载减振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参与完成的“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展示。受访者供图

“从0到1”的原创能力不断增强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一批科技工作者立足实际,凝练核心基础科学问题,“从0到1”的原创能力不断增强,产出了许多基础研究原创成果。此次吴玉章院士牵头完成的“免疫细胞新亚群及其调控机制”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据介绍,“如何诱导比疾病自然状态更优的免疫反应”是制约免疫治疗、疫苗研发的关键科学问题。对此,吴玉章院士团队以“挖掘使用最优预存免疫”为全新切入点,在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历时15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 “免疫细胞新亚群及其调控机制”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比如,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鉴定并命名了对杀灭病毒和肿瘤细胞有重要意义新的人体免疫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阐明了该细胞亚群的演化路径及其调控人体免疫的机制,开辟了国际细胞毒性T细胞(CTL)新亚群研究领域,更新了学术界的传统认知,被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正面引用、评述,得到高度认可,并被国内外用于急性、慢性感染和肿瘤的临床救治。

据悉,该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和研究生教材《免疫学前沿进展》,支撑了国际上第一个模拟抗原乙肝治疗性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同时还获得首个胶质瘤通用CAR-T获FDA孤儿药认定,为防治急、慢性病毒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潜在应用价值巨大。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科技项目与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高度契合,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了相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比如,由杨庆山教授带领团队紧密结合行业重大需求,针对高精度风振分析理论、合理抗风设计方法与高效降载减振技术三大挑战开展持续攻关,创新发明了系列风洞实验装置与技术,提出了气弹风振响应分析理论,建立了不同工程条件下的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方法,形成了系列经济、高效的降载减振技术。目前,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包括深圳平安中心在内的国内外高层建筑250余座。

▲“高层建筑风振分析理论与降载减振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由深蓝汽车参与完成的“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是在我国汽车产业面临新能源转型重大战略机遇下开展的。据悉,面对欧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和日韩动力电池企业LG、松下等抢先布局,我国产学研用单位联手开展了艰苦攻关,突破基础材料、电池系统和工艺装备等全链条关键技术,从被专利封锁、到全面超越、再到技术输出,创立了国际领先的动力电池自主技术体系,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产业化供给能力。

▲“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相关成果应用在深蓝汽车搭载的电池中。受访单位供图

深蓝汽车总经理邓承浩表示,作为参与完成单位之一,深蓝汽车不仅承担了高比能安全动力电池的乘用车应用技术开发、性能验证和推广应用工作,制定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最严苛的验证体系,开展了本项目动力电池的乘用车工况可靠性、全气候适应性、全天候安全性的性能综合验证,还主持研发了本项目动力电池车载应用的整车平台和系列车型,协同开发动力电池整车综合热管理系统,实现项目成果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也将助力我市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3项获奖项目由我市3家科技企业参与完成,占比50%。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均为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由此也说明,我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