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等地纪检监察机关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24-06-07 09:01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多次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为新征程上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指明方向。

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培树社会新风。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着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从严管好自己和家人,着力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开展政治家访是纪检监察机关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家风建设的重要方式。图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纪委监委对新提任干部开展政治家访。

强化理论武装、健全制度机制,提升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必须首先强化理论武装,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广东省纪委常委会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专题学习,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海市纪委监委在做好自身学习领会的同时,着力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干部学院培训范围,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重要内容,并以有力有效的政治监督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加强家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必须发挥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制定出台不少务实管用的制度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见》,并在制定《关于大力推进清廉广西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清廉广西建设的意见》时,把创建清廉家庭纳入清廉广西建设的八个“清廉单元”,以刚性的制度确保家风建设持续深入;湖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若干措施》,用湖湘精神教育引导激励新时代领导干部涵养忠厚、廉正、勤俭、奋斗家风。

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还是一项系统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系统积极性。围绕压实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组织推动作用,要求各级党组织将家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范畴,并抓好监督检查,着力构建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牵头部门主导推进、责任部门高效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落实体系。云南省部署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强基行动”时,不仅把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部署开展“树清廉家风、创廉洁家庭、促清廉社风”等活动,还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宣传、组织、妇联等机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责任,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山东省济南市纪委监委建立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教育局、团市委等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联络沟通、工作会商,定期围绕家风建设重点任务组织召开“金点子”座谈会,推动各部门单位、群团组织发挥职能作用,集聚优势、群策群力,形成一体推进的“大合唱”。

强化日常监督、做实警示教育,推动领导干部自觉把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是道德命题,也是党性修养、纪律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已写入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党纪国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充分履职尽责,把家风建设作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重要内容,注重发现家风不正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教育提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自2021年起,海南省纪委监委每年组织新提拔和进一步使用的省管干部召开“家庭式”廉政谈话会,推动组织监督、自我监督、家庭监督贯通融合;“我们要注重八小时外的自律,主动净化生活圈、社交圈和朋友圈,提升拒腐防变的定力。”上海金山区一位新提任的区管干部带家属一起参加区纪委监委的“家庭式”集体廉政谈话后,深有感触地与家属分享心得体会。

抓住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节点,对新提任干部开展“家庭式”廉政谈话,是纪检监察机关强化日常监督、推动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关键少数”,通过严格执行规范领导干部及其家属行为的规定要求、强化谈心谈话、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等方式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推动领导干部把廉洁教育纳入家庭日常生活,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规定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后,又制定专门办法,对市管国企领导人员亲属子女和特定关系人的经营性活动作出“七个不得”行为限制。上海市纪委监委结合日常监督和查办案件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七个不得”每年连续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点对点”督促整改,以监督执纪问责的实际行动推动企业领导人员自觉约束亲属子女,做到廉洁治家。

探索建立廉政家访、政治家访机制,推动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湖南省纪委监委专门制定规范干部家访工作的措施,要求与春节家访和走访慰问相结合,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覆盖家访。在广西百色,乐业县委书记、纪委书记对有问题反映的一位副处级领导开展家访,通过剖析有关案例、讲解政策使其家属深受教育。最终,在家属的反复追问和耐心劝导下,该领导干部携带违纪违法所得主动找到组织坦白问题。

深化以案为鉴,做深做实家风不正案件的警示教育。从近年查处的案件来看,家风不正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严查家风不正案件的同时,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以典型案例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深刻汲取家风不正的教训。重庆市纪委监委抓住区县和市级部门单位“一把手”述责述廉报告会、新任市管领导干部培训班等时机,利用新近查处的典型案件,揭示家风不正突出的危害,警示党员干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山东威海市纪委监委在警示教育馆开辟家风教育专区,系统筛选“全家腐”“夫妻腐”“兄弟腐”“父子腐”等家风不正典型案例,组织1000余名县处级干部参观学习,以警示震慑推动领导干部筑牢家庭廉洁“防火墙”。

深挖家风资源、拓展教育阵地,为领导干部加强家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平台支撑

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既要强化日常监督、加强教育引导,也要发挥廉洁文化浸润熏陶作用,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家教家规家训资源,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传承红色家风,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家风鲜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信念与忠诚、勤俭与奋斗、律己与清廉,是永不褪色的“传家宝”。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之路,必须推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好家风好传统,自觉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表率。在抬头即可望见上海“三件套”的黄浦江东岸,浦东新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把寸土寸金的8号望江驿打造成“家庭会客厅”,邀请退休的革命烈士后代、“最美家庭”获得者周亚南夫妇讲述祖父周大根烈士的事迹及红色家风传承,推动红色基因在浦东引领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传承不息,教育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自觉做到廉洁齐家。

发挥时代楷模、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先进典型的家风,具有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感召力。宁夏在全区范围征集“好家风”,精选20个典型家风故事,采取现场访谈、家庭讲述、视频展播等形式,讲好家庭感人故事,引领更多的家庭跟着学、照着做,将“最美”能量传播到千家万户。云南省怒江州纪委监委联合州妇联等部门开展清廉家庭选树活动,评选出60户怒江州清廉家庭,宣传展播家风故事,教育激励全州党员干部及家属知廉、助廉、守廉,倡扬良好家风。

汲取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不仅包含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导,更有着诸多廉洁廉政方面的训诫。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传统家训家规中的营养和智慧,能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管家治家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挖掘闻喜裴柏村裴氏家族家风等本地优秀传统家规家训资源,以其“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等理念教育党员干部持廉守正、廉洁齐家。浙江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家风家规家训,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家风家训研讨宣传活动,让本地家规家训在融通古今中焕发时代新生,形成了浦江郑义门、临安钱氏等家风品牌。

抓阵地建设,丰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载体。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共建共享、结合融入,积极拓展完善家风教育阵地,着力增强家风建设的实效。四川深入挖掘家风文化资源,整合天府家风馆、眉山三苏祠等全省15处家风主题展示馆,打造具有规模效应、集群效应的家风文化阵地群落,为分层分类开展家风教育提供了重要阵地场所。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的古村落大芦村,家家户户每年张贴的楹联都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等为主题,有“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美誉。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掘这些楹联的教育意义,把大芦村打造成廉洁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家训家规学习的“打卡点”。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商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