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从“藏蓝卫士”到“纪检铁军”的跨越
2025-11-07 17:58
2024年的盛夏,我告别坚守多年的公安岗位,怀揣着对新使命的向往,加入纪检监察系统的大家庭。从案卷堆叠的晨光到挑灯研判的夜色,从初遇难题的忐忑到攻克难关的笃定,这一年于我而言,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锤炼与业务精进。我一步步完成了从“新兵”到“战士”的蜕变,更在坚守与担当的淬炼中,实现了从“藏蓝卫士”到“纪检监察铁军”的跨越,让初心在清风劲吹的征程上愈发坚定明亮。
细节里藏着纪法尊严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专案组,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面对桌上厚厚的案卷和陌生的专业术语,熟悉了公安办案模式的我,突然陷入“本领恐慌”,仿佛站在全新的战场,不知该如何迈步。领导安排我的第一项任务,是整理和分析外围证据卷宗。
“不就是给文件分类归档吗?”我心里暗自嘀咕,觉得这是件简单的体力活。可没等我动手,领导却严肃地提醒“别小看这份工作,证据链的闭环,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顺序和细节里。一个日期的错位,一个签名的遗漏,都可能让此前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瞬间驱散了我的轻视。
在随后与卷宗为伴的日日夜夜里,我真正沉下心来。我们逐页核对每一份笔录的时间、地点,确保证据链严丝合缝;精准梳理每一笔资金流水的来龙去脉,不放过任何异常节点;仔细研究每一份书证材料,捕捉隐藏的疑点。
慢慢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纪检监察工作的威严,不是靠身份彰显,而是建立在对事实的极致追寻、对证据的严谨把控、对纪法的绝对尊崇之上。这份工作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对纪法的敬畏、对权力的敬畏,更是对每一份真相的敬畏。
熔炉里炼就担当底色
办案一线,是锤炼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的“熔炉”。初涉谈话突破时,我总是手足无措——面对谈话对象的回避与辩解,之前那套熟悉的办案方式却毫无施展之地。
直到我看到身边同事的工作模式:他们既能拿出确凿证据打破对方的侥幸心理,展现纪法的硬度;又能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谈话对象认识错误,传递政策的温度。有一次,一位同事与谈话对象聊起他入职初期的抱负,聊起曾经获得的荣誉,慢慢让对象敞开心扉,最终让其从抗拒转变为主动认错、深刻悔过。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深刻内涵: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查清问题、严明纪律,更重要的是唤醒初心、挽回人心。
在团队协作中,我更感受到了“集体作战”的强大力量。内审组专注调查突破,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外调组奔波于各个城市,只为固定关键证据;综合组统筹协调各方,确保案件推进高效有序。各个小组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查清真相、守护纪法尊严的共同目标全力以赴。
这一年,我不仅系统掌握了线索处置、初核、立案、审调、撰写报告等全流程业务,更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坚守中磨砺了心性。当一个个难题被攻克,当案件的真相水落石出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心的充实与自豪。我知道,自己在业务能力与责任担当上,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成长蜕变。
归零心态再赴新征程
一年的专案学习,让我实现了从纪检监察“新兵”向“战士”的成长跨越。这段淬炼的时光,不仅带来了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更让我在直面挑战与反思总结中,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短板与不足。
比如,在处置复杂案件时,我常常因为缺乏系统性思维,难以快速理清线索间的关联,导致工作略显被动;面对交织复杂的问题线索,精准找到突破口的能力仍需提升;在运用纪法条文分析问题时,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灵活运用。
但我深知,这些不足从来不是前行的羁绊,而是未来成长奋斗的方向,它们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努力的坐标;更像一股动力,鞭策我在查漏补缺中不断精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起点,我将以“归零”的心态整装再出发,始终以忠诚为魂、以实干为要、以纪律为纲,持续深化理论学习,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在办案一线锤炼本领,不畏惧任何一个难题,努力成长为一名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战士,不负组织的悉心培养与殷切嘱托,在守护风清气正的征程上坚定前行。
作者:毛兴旺(石柱县纪委监委驻县财政局纪检监察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