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县域经济,重在“特”!
2025-11-21 07:25
城市要兴,县域必须强。
从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5年奉节脐橙全球订货会,到正在荣昌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再到即将在巫山举办的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近年来,重庆各区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特色产业,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有专家分析认为,县域经济正从国民经济“末梢”上升为战略“枢纽”,在双循环格局中承担着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关键使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与后劲。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发展县域经济尤为迫切,务必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那么,发展县域经济,重庆如何在“特”字上下功夫?

▲11月4日,巫山县长江巫峡两岸层林尽染,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游玩。通讯员 冯光仑 摄/视觉重庆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首先要进一步摸清“家底”,明确自身特质、特长所在。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往往赋予当地物产鲜明的地域特质。现实中,重庆区县数量大、类型多,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差异较大。
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上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于各地的特质、特长,尤其是要利用好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走“一县一特色”“一业一链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非都得追求“大而全”“高精尖”,而是要适合自身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切实把特色与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郑万军教授认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不同区县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对于生态功能型县域(如巫山、城口),应突出生态优先,重点培育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农业主导型县域(如潼南、忠县)则应立足优质农产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文旅特色型县域(如彭水、酉阳)应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和特色产业体系。
比如,多次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的云阳,拥有恐龙地质公园、龙缸景区、磐石城遗址等优质文旅资源,可强化大三峡文旅新地标发展定位,通过全区域统筹、全产业融合、全过程创新,深度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恐龙科旅研学地、高峡平湖康养地、面食美食体验地、三峡脊梁金坐标,尽早建成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名县。

▲5月29日,云阳县龙缸景区,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美景。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还要因“县”制宜,把产业的特点、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活跃的地方,往往就是产业特点鲜明的地方。“中国文具之都”浙江宁海、“打火机之乡”湖南邵东、“汉服之都”山东曹县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十五五”时期是推动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摒弃“一刀切”的传统路径,构建一套系统化、精准化、协同化的政策框架,引导县域走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郑万军教授认为,重庆县域坐拥山地丘陵地形,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禀赋优异;同时,柑橘、榨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规模与品质兼具,农业根基深厚,为县域生态康养、文旅及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3年6月召开的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重庆便提出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要求各区县要建立“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产业集群提升机制,打造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产业集聚区。
从“一头猪”到“一场论坛”,荣昌着力打造生态养殖产业链;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果汁”,忠县精心打造特色水果链;从“一片红叶”到“红叶联盟”,巫山聚力打造巴蜀品牌文旅链……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重庆各区县立足禀赋资源,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消费品工业、文旅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特点更加鲜明,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等专业功能县城正在加快崛起。
以“国际柠檬之都”潼南为例,虽然其发展柠檬的时间较晚,但能充分利用当地偏酸性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后来居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持续围绕柠檬产业做文章,逐步形成集技术研发、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柠檬全产业链条,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如今,潼南已建成百亿级柠檬产业集群核心区,是与美国加州、意大利西西里岛齐名的世界三大顶级柠檬产地之一。

▲11月18日,潼南区雪王农业加工中心,智能分拣线正在高速运转。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关键要持续放大优势,切实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拉动消费和内需的重要引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产业“特”起来,而且还要更进一步,让产业强起来。对重庆而言,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是要把握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交通枢纽、人文生态等优势与机遇,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做优做强、高质量发展。
瞄准上下游,有的放矢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强起来的重要抓手。
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提高县域特色产品的质量;通过精深加工、定制生产、品牌营销等手段,推动产业链向加工、流通、服务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打破边界壁垒,做好产业跨界深度融合。融合是打破产业壁垒的关键钥匙,只有让产业有机融合、各尽所长,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强起来。
要强化跨界思维,用好“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建立完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打通“肠梗阻”,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要素资源高效流动、优化配置是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要强化要素供给,积极引导金融“活水”、科学技术等有序流向县域;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入乡更顺畅。另一方面,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其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集聚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打通要素流动“肠梗阻”,积极推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和资源统筹配置。
概而言之,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只要坚持因地制宜、向“特”而行,重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定能越走越宽广。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