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释放出文化惠民的强烈信号。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愈发强烈。令人欣喜的是,重庆各地积极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新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惠民不只“送得到”,更是“暖进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3年6月22日,江津区塘河镇,第十一届塘河流域川渝龙舟文化节活动现场。记者 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看供给,文化资源优不优质?
美好生活,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越来越高,文化需求逐渐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倒逼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方面,要让特色文化“活”起来。优质文化资源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重庆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享誉世界的三峡文化、可歌可泣的抗战文化、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和感天动地的移民文化。
这些具有重庆特色的地域特色文化涵养了城市精神,是重庆文脉延续、优质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源泉。优化文化资源供给,需要深化、活化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创新供给,让地域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另一方面,要让文化供给“实”起来。实践证明,只有精准的供需对接,才能让文化供给“适销对路”。要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文化产品结构,丰富文化产品层次,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推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文化产品,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实打实”地走进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公布了2024—2025年度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终评结果,重庆共有沙坪坝区远山有窑、北碚区柳荫艺库、梁平区梁山驿等8个项目斩获奖项,获奖数量列全国参赛省区市第一。在巴渝大地,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嵌入小区、植入商街、融入公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在老百姓身边。

▲2025年8月9日,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众多游客在此参观。记者 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看路径,文化资源能不能直达基层?
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中,“直达”不仅考验精准匹配的速度,也考验直达模式和通道建设的成熟度。那么,重庆是如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畅达基层“末梢”的呢?
构建直通渠道,推动文化传承普及。优质文化直达基层,并非简单的“文化搬运”,而是要立足基层实际,将地域特色文化、时代精神内涵与群众生活需求深度融合,把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重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乡村村晚”“阅读之星”“中华文物我来讲”以及“成渝地·巴蜀情”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流动展览、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约1万场次,让优质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直接见面”。
精准对接供需,提高直达基层的效率。现实中,一些部门缺乏深入调研,不知道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在文化服务过程中存在“一送了之”现象,导致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不强、参与度不高。要强化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搭建群众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匹配,让优秀的文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比如,南川区广泛开展“文艺快递”下基层,通过“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协会接单”全流程服务,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文艺志愿者还开展经典歌曲教唱、剪纸技艺培训等活动,让老百姓乐在其中。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近年来,重庆以数字化为牵引,依托“智慧文旅”行业大脑,聚焦“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服务供给精准触达”,打造了“渝快文化生活”等数字化综合应用场景,提供演出、培训、讲座等“百姓点单”流动服务15万次,惠及3200万人次,让群众对身边的文旅资源可见、可感、可及。
比如,针对优质文化资源供给数字化推进不足、技术适配性不优、平台功能冗余等痛点堵点,彭水县开发“云上文化馆”数字平台,上线苗歌教学、非遗技艺等“云课”500余学时,实现资源的破圈聚合、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服务的智能触达,方便群众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渝字号”精品舞剧《杜甫》2.0版剧照(资料图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看效果,文化服务机制灵不灵活?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逐步构建起具体可行的制度保障、多方协同的主体力量和高效顺畅的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牵涉到多个部门、不同主体,如果“九龙治水”、各吹各调,很容易顾此失彼、事倍功半,必须着眼全局,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建设。
要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城市书房、演艺空间、非遗工坊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期待;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衔接联动,持续迭代“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提升群众使用体验;培育文艺创作、非遗传承、文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多领域的专业化队伍,引导带动更多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靠政府“一头热”,必须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建的治理格局。
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交互供给”,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构建动态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需要什么文化、文化服务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要强化基层群众需求导向,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根据基层反馈及时调整供需结构,找准“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的供求平衡点,推动公共服务从“被动供给”转向“精准滴灌”,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当文化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高,当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成为常态,文化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风景,而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奋进新征程,让每一份文化期待都不再“遥远”,愿每一个对美好的向往都能得到真诚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