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中国速度”快在哪儿?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观海

2025-11-12 07:25

“中国速度”,正在领跑全球。

日前,CR450科技创新工程亮相第八届进博会。被称作“全球最快高铁”的CR450动车组样车去年底公布后,已在不同速度、不同场景中进行多项试验。前不久,CR450动车组跑出了动车组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的最新纪录。

从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到四通八达的高铁线路,从密布的空中航线到深入乡村的硬化公路,从广泛覆盖的5G网络到轻点指尖的智慧购票……近年来,中国交通以立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新姿态,构建起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中国速度”举世瞩目。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接下来,“中国速度”如何持续领跑?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既是对“中国速度”基因的传承创新,也是面向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布局,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图片

▲CR450AF动车组样车。记者 鞠焕宗 摄/新华社

图片

每一秒,有近6000件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每一分,超11万吨货物快速流转;每一天,约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流动的中国背后,离不开高效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

路网谱写时空交响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1/3的省份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超2/3的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快递服务网路条数增加2.33万条。

以高铁为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加速成型,一条条钢铁巨龙穿山越岭,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也推动“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融合。

工程雕刻山河新章天山胜利隧道攻克七大技术难题,填补了20公里级超长公路隧道建设技术空白;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跨江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越来越多港澳居民“说走就走”;“横竖都是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全网刷屏……中国交通建设的一个个“超级工程”,不仅突破了地理限制,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将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彰显了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数字”驶向智能化、绿色化当下,数字技术正以磅礴之势推动交通领域驶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电动公交、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城市交通绿色转型……数字技术与交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更构建起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9月28日,车辆行驶在已正式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上(无人机照片)。记者 陶亮 摄/新华社

图片

“中国速度”不是简单的建设速度,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速度。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贯穿始终的“中国智慧”。

制度优势是定盘星。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比如,在高铁网络建设中,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的规划布局,到跨省域线路的协同推进,再到全国高铁“一张网”的统一调度,这种顶层设计下的资源整合能力,确保了重大工程的高效落地。

而这样的制度优势,加速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更提升了国家整体运输效率与应急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快车道”,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与根本保障。

技术突破是动力源。中国交通领域的技术革新,是长期投入与自主创新的必然结果。在高铁领域,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能源交通领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创新,推动了电动汽车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一项项技术革新,不仅促使中国交通不断在速度、效率上实现跃升,更在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等维度“划定”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标准。

民生导向是归宿点。中国交通的每一项突破,都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偏远山区通过高铁接入全国经济循环,如新成昆铁路的全线通车,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正式迈入“动车时代”,从西昌到成都最快2小时55分钟即可抵达。在城市交通中,地铁网络的快速扩张、公交优先战略的落实,让“最后一公里”问题被逐步破解。这些民生工程不仅提升了出行的便利性,更通过交通的通达性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释放了消费潜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图片

▲10月8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持人介绍比亚迪汽车的手机解锁功能。记者 孟鼎博 摄/新华社

图片

“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六大创新工程将全面部署落地,覆盖更广、功能更强、协同更畅的“智慧大脑”与“数据中枢”,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届时,“中国速度”会变得更快、更稳。

要建设交通强国,未来还需在“硬联通”与“软协同”两大维度持续发力,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升级。交通强国之基,在于高效、智能、绿色的基础设施网络。接下来,需突破传统“量的扩张”思维,转向“质的提升”,聚焦轨道、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具体而言,要加快高速铁路成网、智慧公路普及、内河航道升级,同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监测与动态优化。

此外,需注重绿色基建的同步推进,因地制宜推广新能源充电设施、光伏路面、低碳港口等生态友好型项目建设,让更多交通基础设施从“硬联通”向“智联绿通”迭代升级。

探索治理体系软协同创新。科学、精准、前瞻的治理能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一环。探索“软协同”创新,是以技术赋能实现治理的柔性化、精细化。各地可构建跨部门协同网络,打破交通、规划、环保等部门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策协同。比如,高铁选线与城市群规划可同步优化,避免“铁路修到哪里,城市就摊到哪里”的割裂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行柔性治理工具,比方说,在自动驾驶立法、新能源物流补贴等政策中实施“沙盒监管”,允许企业试点创新同时动态调整规则。最终,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交通是文明的血脉,速度是时代的脉搏。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智慧,到交通强国,科技先行的宏大叙事,“中国速度”的领跑,已经超越物理时速,成为一种国家治理能力的象征、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尺。未来,“中国速度”将持续加速,流动的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机遇的源头活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杜铠兵 主编:饶思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