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区域协调里的发展观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桃花岛主

2025-10-23 07:25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2019年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花”为喻,深刻阐释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位有别、禀赋各异,但目标一致、命运与共的辩证关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间是发展的见证者,空间是发展的承载者。回望“十四五”,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与平衡性持续增强,“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调之花次第绽放。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频共振”,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破壁融合”;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携手共进”,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向奔赴”……一个个区域战略正如紧密簇拥的花瓣,形态各异而又同心向阳,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驶向高质量发展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的东西轴线项目建设现场(2024年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记者 牟宇 摄/新华社

“瓣瓣不同”,体现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智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功能定位讲究差异“十四五”期间,国家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各地找准自身角色、发挥比较优势。

东部地区勇当创新引领者,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领先;中部地区夯实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崛起势头强劲;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推进;东北地区则筑牢国家“五大安全”屏障,粮食产量占全国逾五分之一,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这种差异化的定位,有效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发展路径各具特色立足战略定位,各地发展模式与重点呈现多元格局。

长三角区域聚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速重大原创成果涌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好发挥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稳步推进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加快建设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实践探索鼓励创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顶层设计下,各地被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浙江深耕“数字经济”,驱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福建、江西、贵州、海南等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这些来自基层的丰富实践和创新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增强了发展的韧性与后劲。

▲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2023年1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大伟 摄/新华社

“瓣瓣同心”,彰显的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胸怀“国之大者”,将地方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重大战略协同推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关键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持续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稳定在四成以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33万亿元,发展能级稳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在“十四五”期间突破14万亿元,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坚实。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覆盖全国、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硬支撑”。

“八纵八横”高铁主骨架日益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持续加密,“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特高压电网建设稳步推进。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打通了区域发展的“大动脉”,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全底线共同筑牢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共同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重大责任。

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供给;西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各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注重补短板、锻长板,共同提升国家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5年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渝东南地区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处理好“瓣瓣不同”与“瓣瓣同心”的辩证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促进各区域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复兴。

协同发展迈向深融展望“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需在继续加强硬件联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软连接”。

其中,关键一步是要破除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隐性壁垒,建立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例如,通过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地区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学的税收分享政策,让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实现共赢。

在协调中促进共富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激发内需潜力的内在要求。

未来,需持续着力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空间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必然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持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更加均衡、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支撑。

在这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上,每一片土地都不可或缺,每一个区域都充满希望。当“瓣瓣不同”的绚丽多彩与“瓣瓣同心”的团结力量交相辉映,必将汇聚起迈向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绽放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盛世华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贺子桓   审核: 郑钰潇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