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走向新的“长征”
2025-10-22 07:25
总有一些先驱,奏响时代激昂的华章;总有一些壮举,照亮人类前行的征途。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1934年10月,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江西于都出发,面临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历经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历时两年,长驱两万五千里,一路走到陕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89年,沧海桑田。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积贫积弱的模样,但那条血火淬炼的红色征程,依然激荡着穿越时空的精神伟力。当和平崛起与百年变局相逢碰撞,“十五五”蓝图与复兴梦想交织共舞,我们该如何赓续长征精神,接续走向新的“长征”?

▲人们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参加纪念活动。记者 万象 摄/新华社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淬炼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钢铁意志,更丰富和践行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读出其中蕴含的“胜利密码”。
长征,是智慧与民心的双向奔赴。四渡赤水“用兵如神”,尽显红军指挥员超凡的军事智慧;遵义会议上的“实事求是”,为中国革命校准了正确航向。飞夺泸定桥的生死时速、过雪山草地的生死相依,半条被子的温暖、藏族百姓送粮的深情……每一场战役、每一段故事都印证着,长征不仅是军事智慧的实践,更是民心凝聚的史诗。这场双向奔赴,让军事智慧有了温度,也让民心凝聚有了根基。
长征,让信仰在战火中淬炼成钢。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却始终高举“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旗帜;雪山之上,冻僵的战士紧攥半块干粮,用生命诠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鏖战独树镇,转战乌蒙山……长征的每一次前进,都让后来者看见:当信念如磐,山海皆可平。
长征,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再度涅槃重生。长征,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之旅。它保存了红军的核心力量,为中国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并在抗日战争中点燃全民抗争的热血,在解放战争中凝聚起摧枯拉朽的力量,最终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位于遵义市内的遵义会议会址。记者 刘续 摄/新华社

八十余载风烟过,长征的足迹已然融入祖国的筋骨血脉。新时代,我们回望长征、纪念长征,不是为了沉湎于历史,而是以史为鉴,从那段峥嵘岁月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纪念长征,是要在物质丰裕的年代重拾“精神钙质”。
80多年来,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每逢艰难曲折,人们总喜欢用“长征”作比。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
今日之中国,国家安定、物质丰裕,我们无需再现爬雪山过草地的坎坷艰难,却仍须直面更复杂的“精神雪山”——如何在信息洪流中锚定初心,如何于利益诱惑前坚守定力,又该如何于价值迷雾中廓清方向?这种精神层面的淬炼,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时代考题,是我们同样必须走好的新“长征”。
纪念长征,是为了激活精神基因中的“创新”密码。
百年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加速、气候危机加剧……面对“卡脖子”技术,我们更需要“突围”的勇气;面对国际竞争,我们更需要“合作”的智慧。
芯片领域,华为在重重封锁中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中欧班列驰骋亚欧,彰显了开放合作的战略眼光。从花江峡谷大桥横跨天堑的壮举,到“人造太阳”点亮未来的突破;从高铁技术“走出去”,到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正将长征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让中国智慧照亮人类共同发展的未来之路。

▲重庆酉阳南腰界镇,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塔。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当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202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更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赓续长征精神,当好新长征路上的“答卷人”?
以“信念如磐”锚定方向,在战略定力中破除“短期主义”。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开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压力,要破除短期政绩观,将高质量发展真正嵌入制度设计。
比如,在产业政策中突破“政策换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民生工程中摒弃“形象工程”思维,聚焦教育均等化、医疗普惠化、养老可持续化等长期工程;在区域发展中打破“各自为战”思维,以“一盘棋”的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同。这种战略定力,正是以坚定信念与历史耐心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制度创新突破路径依赖,从而实现从“数量追赶”到“质量引领”的跨越。
以“团结制胜”凝聚合力,在创新思维中破解“碎片化”困局。
长征的胜利是团结制胜的典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部门壁垒导致政策协同低效、区域分割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等“碎片化”问题。
破解困局,当以长征精神中的“团结基因”重构治理逻辑。比如,在经济发展层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制度创新层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通过教育医疗改革提升民生福祉,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让创新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时代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召唤。
新时代的长征路,没有终点,只有更高阶的起点;没有既定的答案,只有更坚定的探索。在未知中书写确定答案,在奋斗中创造美好未来,我们定能为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添砖加瓦,为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点亮新的星火。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