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历史从未沉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王方杰

2025-10-17 07:25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最近,《沉默的荣耀》热播,吴石赴台前这句低语穿透屏幕,穿越时空,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

这部以1949至1950年台湾特殊战线为背景的电视剧,不同以往任何一部谍战剧,采用真人真事真姓名展开叙事,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郑重打捞。

它以艺术的微光照亮了隐蔽战线沉默的角落,并雄辩地告诉人们,那些被刻意遮蔽的牺牲、未曾言说的忠诚、隐秘践行的使命,从来都未曾真正沉寂。当硝烟散尽、尘埃落定,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名字、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荣耀永远不会被遗忘。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让人想到了三句话:英雄没有远去,历史不会沉默,信仰从未缺失。

▲《沉默的荣耀》海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官方微博

英雄从未走远。

《沉默的荣耀》以严谨的历史态度,将历史敏感档案中的碎片化信息串联编织成可观可感的影视场景,用生动的画面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走远。

电视剧中,吴石调任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后传递绝密情报、朱枫以探亲为名赴台接任交通员、聂曦参与转移机密档案等核心情节,均源自真实史料记载。甚至剧中蔡孝乾的亲属关系、重要文墨的字体风格,都有档案可考。

让沉默的档案说话,观众从吴石反复摩挲的布防文件中,读懂了潜伏在敌人心脏时的如履薄冰;从朱枫用大豆兑换盘尼西林的周旋中,窥见了地下工作者的工作智慧;从聂曦与吴石的默契配合中,理解了隐蔽战线的集体协作。

电视剧还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完成了对历史逻辑的还原。吴石面临各种复杂场面、艰难选择时的果敢,朱枫抚摸养女照片时的泪水与撕掉船票时的决绝,让“舍小家为国家”的抽象叙事变得具体可感。这些基于历史逻辑的艺术呈现,让绝密档案中冰冷的名字变成了有温度、有挣扎、有信仰的鲜活生命。

此外,剧作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对于蔡孝乾叛变这一关键史实的处理,既未刻意淡化也未过度渲染,而是客观呈现其对整个情报网络的毁灭性打击,让观众理解英雄牺牲的残酷性。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使得档案中的“沉默”变成了“留白”,等待观众用“共情共鸣”去填补。

这些扑面而来的真实,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关照,可感可触,真实而富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到这些无名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沉默的荣耀》海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官方微博

历史从未沉默。

隐蔽战线的特殊性注定了吴石、朱枫们的事迹一段时间只能在机密档案中以代号的形式存在。吴石牺牲后,为保护当时仍在潜伏的同志,大陆只能选择沉默,直到70年代初档案解密,他才被追授为革命烈士。但沉默不是遗忘,那些为民族大义牺牲的无名英雄,从来都活在国家的记忆里。

国家从未忘记。无名英雄的子女们,在解除“政治包袱”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及党和政府的关心,都有较好的归宿。比如吴石烈士的四个孩子,有的成长为干部,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

人民从未忘记。《沉默的荣耀》9月30日开播后,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迎来了无数自发献花的群众,有人摆上月饼,有人留下书信。在社交平台上,“替烈士看看今天的中国”话题点击量迅速破亿,年轻网友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6.7亿次,抖音主话题播放量达9.4亿次。

历史从未忘记。无名英雄们当年追求的民族统一、人民幸福的目标,如今正在逐步实现,这种历史的呼应让烈士们的精神有了具象的载体,让今天的年轻人对英雄们当初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时代变迁,社会语境早已不同,但人们对爱国、正义、忠诚等精神品质的崇尚从未改变。

《沉默的荣耀》热播,同样引发台媒关注。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回应这一新闻热点时说,吴石等先烈的坚守与忠诚,奋斗与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必将激励两岸同胞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沉默的荣耀》以艺术之名唤醒了沉默的历史,当更多的人懂得了“今日之安宁,皆因昨日之牺牲”,那些沉默的英雄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那些沉默的荣耀便成为照亮民族前路的漫天星光。

历史从未沉默,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书写者、创造者和传承者。历史也从来不是冰冷的故纸堆,它以沉默的方式铭记,又以磅礴的力量苏醒,温故知新,成为烛照当下和未来的精神火炬。

▲《沉默的荣耀》海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官方微博

信仰从未缺失。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信仰。

《沉默的荣耀》不仅让沉默的历史得以言说,更激发了跨越时空的信仰共鸣,让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革命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坚定。吴石在酷刑折磨下写下的“台湾必归”四字绝笔,朱枫面对威逼利诱时的从容淡定,都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却字字句句都是信仰的宣言。他们的信仰,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民族的深沉热爱、对正义的坚定捍卫。当个人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相连,他们的牺牲便铸成了信仰的基石,有了超越个体、照亮时代的意义。

信仰,是建设时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执着。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从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国奉献的科学家,到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从疫情中逆行的医护工作者,到守卫边疆的普通战士……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与革命先烈相通的信仰光芒,是许党许国的忠诚,是乐于奉献的担当,是埋头苦干的坚韧,是敢于斗争的顽强。

信仰,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毛相林带领乡亲在绝壁上凿出生命之路、致富之路;张桂梅点亮山区女孩求学的梦想、人生的希望;黄文秀带领百坭村村民走出贫困、奔向小康。航天报国的信仰让一代代航天人不断突破,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从“蛟龙”潜海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这种信仰,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党员人数过亿的世界第一大党,让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信仰从来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长久的坚守;不是常常挂在嘴边,而是深深扎在心里;更不是空洞苍白的口号,而是自觉无声的行动。

信仰从未缺失,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平年代的信仰践行,未必需要赴汤蹈火的壮举,更多体现在日常的坚守、奉献与创造中,而这正是对革命先烈信仰最好的传承。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沉默的荣耀》用英雄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份荣耀不是逝去的遗迹,而是当下前行的动力——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每一份坚守都可以书写历史,每一种崇高的信仰都可以照亮未来。今天深情回望他们,便是在承接他们传递的信仰火炬,让这份荣耀在新的时代更加闪闪发光。

《沉默的荣耀》也用独特的方式提醒世人:台湾必归!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周宝琴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