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重庆旅游如何更“热”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王祥

2025-10-09 07:25

与往常一样,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重庆旅游业表现依旧抢眼。市文旅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701.5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2%;实现国内游客花费196.1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4%,多项文旅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假日经济”活力澎湃。

在一系列硬核数据之外,为游客封路封桥,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开放,政府大院免费停车,多个博物馆取消预约,连续8晚都有无人机表演……重庆的“花式宠粉”,让游客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满满热情与诚意。

在越来越“卷”的当下文旅市场,重庆取得这份成绩单实属不易。但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一重要任务,重庆旅游要以不满足的心态横向对标先进,以“开放”“争先”的锐意进取,积极推动流量型文旅向价值型文旅转变

▲10月3日,重庆市渝中区洪崖洞景区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郭旭 摄/新华社

图片

从网红流量到文化依赖

说起重庆,许多游客的第一印象是“网红城市”。全媒体时代,重庆的单轨穿楼、洪崖洞亮灯、长江索道等文旅场景,天然踩中了社交媒体传播节奏,这些独特城市场景造就的网红流量,让重庆频频“出圈”。

但要变网红为长红,还需进一步增强文化赋能。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用这些城市文化底蕴打开游客内心的“情感阀门”,让游客从“看过”变成“记住”,把游客在重庆的“经历”变成能传出去的“故事”,让更多人对重庆形成更强的认同与关注,让文化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流量。

对此,重庆是有能力做好的——这个假期,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下辖各景区首日接待游客3.7万人次。这说明,重庆以“文”赋“旅”的步伐正坚定而快速地走着。未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统筹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后,重庆文旅的身份标识将更具黏性,游客对重庆的文化认同感将更强。

▲10月1日,游客在重庆市渝中区参观十八梯大隧道遗址。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图片

从拍照打卡到长效消费

到洪崖洞邂逅现实版“千与千寻”夜景,到魁星楼体验“重庆森林”的密集美感……近年来,重庆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国庆前,《华尔街日报》就在报道中指出:“令人目眩的建筑、璀璨的灯火与浓郁的赛博朋克氛围,使重庆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必游之地。”

纵向看,近年来的重庆旅游成绩不俗,几乎每个节假日都是“全国顶流”,可谓常年霸榜。只不过,进一步把游客单次打卡延伸为长效消费,实现既“打卡”又“刷卡”,是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环。

文旅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一业兴”可带动“百业旺”。未来,重庆旅游要继续自我加压,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提升营商环境、产品供给、综合服务、营销宣传水平,让游客数量与长效消费再上台阶。

▲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在一文创商店购物。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图片

从中心火热到多点开花

从全国范围看,重庆旅游资源“家底”较为殷实,拥有都市旅游资源、峡谷风光资源、喀斯特地质奇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抗战遗址资源等众多类型。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等级旅游景区294个,其中5A级12个,4A级152个。

但要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把更多非中心地区的优质旅游资源(比如大足石刻、巫山小三峡、酉阳桃花源、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等5A级景区)呈现给国内外游客,展现出重庆旅游的更多魅力,就要积极改变长期以来的“中心热,两群冷”特征。

这一特征的形成,与重庆地形分布、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奋勇争先的重庆人从不害怕困难,从来向难而行。在“多点开花”的路上,相关部门可以向全国旅游市场“优等生”取经,提升自身资源整合、经营管理、IP打造等能力,让重庆“两群”旅游资源更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球旅游市场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10月5日,游客在重庆奉节白帝城景区观赏夔门景色。记者 陈晔华 摄/新华社

从开门迎客到满意而归

10月2日,新加坡游客李女士在重庆某商场购买手提包和项链后,直接在商场内的离境退税退付点拿到了退税款。这样的高效体验,让她对重庆国际化消费环境连连称赞。称赞的背后,是重庆在重点商圈设立集中退付点,实现对全市所有离境退税商店覆盖的努力。

如今,随着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国际客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力量,中国也已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重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就要乘上这一东风,进一步提升入境游服务能力。

比如,要继续拓展国际客源市场空间。受限于相关软硬条件,重庆的入境游客数量与北京、上海、湖南、四川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提升交通(比如国际航班数量)、游玩、出行、购物等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完善优惠政策,提高国际品牌聚集度,让国际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10月3日,游客在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观景平台游览。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从独特空间到创新叙事

如今,“8D魔幻”“赛博朋克”等成为重庆旅游的主流叙事。在国内和海外社交媒体上,重庆独特城市空间营造出的“大片”不时成为热点,引得许多国内外游客点赞并来渝亲身体验,这进一步传播了重庆城市形象。

在独特的基础上,重庆旅游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探究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做好创新叙事。比如,转变叙事思维,既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空间的独特魅力,也让游客感受到雄奇山水的壮阔与厚重,新韵重庆的创新与活力,既见人见物,更见到重庆的发展成果、中国的发展速度,提升叙事黏性。

比如,转变叙事方式,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与受众产生更多共情;同时,拒绝无节制地拔高,现代化新重庆视角下,原汁原味的生活风味、城市形象和发展实践,或许更具备打动人心、直抵人心的力量。

当前,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强,全国文旅市场已“卷”出一片“红海”。这一背景下,重庆旅游能取得这份成绩单,背后着实付出了汗水与智慧,值得游客和市民点赞。但开放的重庆从不安于现状,进取的重庆始终勇攀高峰,重庆旅游应如奔涌而下的江水,开拓新境,再创佳绩。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伏一晨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