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首次超“万亿”,中国发展为何电力十足?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周宝琴

2025-09-04 07:25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

这是我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相比2015年7月份的用电量翻了一番,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的国家。

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数据攀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夏天的热度,更是一个经济体内在的活力与韧性。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曜毓 摄/新华社

每年的迎峰度夏,无异于一场自上而下的能源电力供应“保卫战”。

近年来,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有的国家因高温实施计划停电。几年前,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国内电力供需偏紧等因素,也曾导致我国一些地方限电。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但拉闸限电并未发生。面对“万亿”负荷,我国电力系统经受住了一场重大考验。

电量足。东部沿海,我国在建最大火电厂新机组投产,单台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供电煤耗大幅下降;青藏高原,我国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风电项目并网;今年前7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2480万千瓦,相当于超14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各类电源加快规划建设,共同夯实我国电力保供基本盘。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了36.5亿千瓦,位居世界首位,确保我国能源供应“量足价稳”。

此外,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力。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9.2%。电力供应的向“绿”而行,也为我国的电力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电网强。新疆午后的光伏发电给北京夜晚带来光明,西南地区的水电“点亮”华东地区的灯火,福建海上的风力发电带动广东工厂的机器运转……多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大容量输电通道建设、跨省跨区输电能力不断增加,为我国“万亿”用电量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拥有全球最高电压等级、最长特高压线路、最大新能源并网规模,44条跨区输电通道总长超5万公里,供电可靠率达99.924%,即便在7月极端高温下,仍稳住了电力供应基本盘。

应对稳。煤电、气电等顶峰保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支撑调节,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布局建设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各地采取分时电价引导、居民精准节电等灵活措施缓解供需紧张,变电设备声纹远程实时监听、异常状态智能识别告警……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加快构建,我国大电网实现“一盘棋”统筹,最大限度开展余缺互济,保障电力平稳有序供应。

▲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记者 李志鹏 摄/新华社

单月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电都用在了哪里?

高温天气带动了用电需求激增。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这直接拉动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8.0%。

“天气热”只是表象,电费单里藏着更深层次的民生变化。

过去,家庭用电主要集中在照明、收看电视等基础需求,而今随着中央空调、双开门冰箱、电烤箱等大功率家电的普及,以及微波炉、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新兴小家电的快速渗透,叠加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居民用电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持续攀升的城乡居民用电曲线,正是我国民生福祉持续跃升的生动注脚。

消费升级之外,真正撑起这场用电高峰的,是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分产业看,7月份,我国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超58%,达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

随着用电量攀升,经济发展也不断“攀高”。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在数据的升降中,还可看见我国经济结构的向“新”而行。

今年前7个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量更是同比增长25.7%。

而反观四大高载能行业(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其合计用电量仅同比增长0.9%。由此可见,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速远高于传统高载能行业,崛起势头迅猛,正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用电结构的新变化、电力消费的新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生产繁忙、消费升温、经济绿色转型以及一个活力满满的中国。

▲“疆电入渝”特高压渝北换流站。记者 刘润 摄/第1眼TV-华龙网

电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现代科技、工业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高速增长的充沛电能中,你我将看见一个更绿色、更高效、更美好的中国。

向“绿”而行,电力是重要推动力量。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当前,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步伐持续加快。今年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再到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这些都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还需积极坚持电力投资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发展水风光等清洁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作支撑。

向“高”而攀,需要强大的电力保障作支撑。电力是赢得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底座。对传统产业升级而言,当工厂把传统设备升级为智能化生产线,离不开大量的电力供应;以新兴产业来看,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是“吞电巨兽”。比如,一座大型数据中心的年用电量足以媲美一座小型城市总和,没有稳定、充足、高质量的电力,不少现代高科技都无从谈起。

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的背后,不仅彰显我国应对极端天气的民生保障能力,也表明我国拥有强劲的电力和动能,可支撑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随着更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必将释放更大活力。

万亿千瓦时的用电量,照亮的是轰鸣的生产线、是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是智能舒适的居家环境,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冉苗俊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