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善用舆情是大格局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王祥

2025-08-25 07:25

如今,许多舆情由小变大最后演化成信任危机,其根本,往往在于应对格局不够。

今年以来,许多重大舆情,如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防城港“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等,都表明若党委、政府在应对舆情时,仍停留在过度敏感、惊慌失措的阶段,不把舆情应对当作改进工作、赢得民心的机会,那么它只会今天消了明天又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高发,且难以预测。各级党委、政府若不提升格局认识,互联网这一关就很难过。

▲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徐骏 作/新华社

提升格局,把舆情应对放进城市治理的大局之中。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错误认为,舆情应对是宣传、网信等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无碍城市治理大局。这使得舆情发生后,他们或自欺欺人,认为只要不被追责就等于没发生;或只盯着自己线下的一亩三分地,对线上的“狂风骤雨”不闻不问。

究其根源,这都是舆情应对格局不足所致。他们没有认识到,舆情应对早已过了“捂、躲、瞒”的应对阶段,也不再只是某个单一部门的责任,而已成为嵌入城市治理全局的大事。

从广泛性来看,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治理的各方面,都有可能发生舆情。发生后,如何找到事件的导火线,如何读懂其中的诉求,如何以专业化举措回应,都需要站在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高度来统筹处理。若“各唱各的调”,既会顾此失彼,也会因为各自局限,失去一次完善城市治理的机会。

从阶段性来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战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治理,有治理就难免会有舆情,认识到这一点,城市治理就要“双管齐下”——既做好线下的实际工作,也做好线上的舆情应对。只有两手抓不偏废,重工作也听声音,城市治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如今,城市治理早已不再只是做线下工作,要实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舆情应对这一环也必须放进全局之中。

▲某些自媒体账号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引流牟利,制造对立。徐骏 作/新华社

提升格局,把舆情应对作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关键。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如今许多舆情的发生,正是因为人民在评判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这也说明,互联网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必须以更高的格局与站位做好舆情应对。

这是因为,舆情应对已成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方式有很多,一类是日复一日的“和风细雨”,比如搭建政务平台,提升干部素养,回复市民留言;一类则是处理“疾风骤雨”般的各类舆情。从实际情况看,后者吸引力强、波及范围广,会天然地被群众置于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处理得是好是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上群众路线的效果。

这是因为,心怀网上群众路线之“大”,才能解决舆情应对之“难”。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了解诉求、回应关切。从过往舆情事件来看,不论是某地幼儿园学生铅中毒,又或是市民发布12字评论被拘,它们之所以波涛汹涌,根本原因就在于应对时没有心怀网上群众路线之“大”。

应对舆情时,如果明白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如果懂得舆情的温度计量出的将是民心冷暖,或许回应的态度就更真诚,每一步的处理就更经得起检验。反之,一旦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的眼里就没有你,处理结果就很难服众。

▲某些校园餐微腐败案件触目惊心,严重挑战社会敏感神经。徐骏 作/新华社

提升格局,把舆情应对作为筑牢长期发展基础的着力点。

新时代以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面对11亿多网民的发展大势,党委、政府就要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大格局上,把每一次舆情应对都当作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对待。

转危为机,把舆情应对变成回应关切、赢取信任的契机。先有事情,后有舆情,舆情里或许还有些“剧情”,但更多的仍是人们对切身利益的关心。党委、政府面对舆情,既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怕引火烧身,要快速回应,主动检查自身工作。若是工作不足导致,那就立马改正;若是误会,也要及时解释清楚。时刻怀揣“人民至上”,才能变危为机,让舆情应对更好地赢得群众信任。

小中见大,确保舆情不会演变为对立分歧之争。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许多观念冲突、认知对抗常常发源于一些民生小事。当下,一些重大舆情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产生“蝴蝶效应”,如果应对上认识不足、效果不好,群众就会把吐槽变成谩骂,甚至诱发群体对抗等恶果。党委、政府要小中见大,防止因舆情出现“塔西佗陷阱”,让舆情应对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

舆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新的网络形势,一些干部的认识格局仍然原地踏步。新时代“赶考路”上,上不好舆情应对这一课,网络舆情就会给我们上一课;过不了舆情应对这一关,网络舆情就会给我们设难关,这绝非耸人听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郑钰潇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