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别让“流量赶集”影响科技创新
2025-08-20 07:25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资金,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也愈发重要。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如果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所有人都很喜欢,反而不正常。”这与较早前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所说“赞声与骂声,都不要在意,而要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好”类似,他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担忧——别让一拥而上的“流量赶集”损害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坐“冷板凳”,也需要有“冷环境”。若重流量轻技术,以“捧、骂、拉、踩”等方式,刻意制造流量话题,频频卷起流量浪花,那么待到浪退之后,被溅湿的不仅是个人和企业,还有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重庆瞭望截图
对企业来说,少一点“流量眼红”很重要。
目前,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从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达到2.6万亿元,2013—2023年年均增长11.5%。这些都说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但如今,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原地踏步”,却在流量营销上“高歌猛进”。走“流量捷径”纯属本末倒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创新氛围。
比如无限拔高,产生“低级红”流量反噬。移动互联网时代,舍弃了实事求是,赞美就如同石子投湖,会在流量场上引起阵阵涟漪。近年来,一些企业宣传自身科技成果时自吹自擂,或动不动高喊“遥遥领先”,或在字面宣传上打擦边球。这种投机取巧可能会带来一时关注,但流量泡沫一旦被戳破,人们就会对技术和企业失望。
比如制造对立,玩流量“拉踩”伤人伤己。理性的技术对比可以促进良性竞争,但玩流量“拉踩”就会两败俱伤。就像近段时间某些车企频频冲上热搜,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们不将创新之“矛”对准技术之难,反而对准“友商”,试图通过流量“拉踩”获得订单。事实证明,这种“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
企业需要流量,但要分清楚是哪个环节;流量是把利剑,也要看如何运用。如果总把科技创新放进流量池,动辄带节奏、博眼球,那么它只会被汹涌的流量反噬。
▲玩流量“拉踩”终将两败俱伤。/豆包AI生成
对个人来说,慢一点“情绪带入”很重要。
人们点评科技创新的成败得失,源自内心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比如“抬”,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而“踩”,则是恨铁不成钢的鞭策。网络时代,如何不让点评被“信息茧房”裹挟,变成情绪宣泄,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看不懂的“惑”,谨慎开口。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当下围绕科技创新的不少网络言论,已超越理性探讨范畴,滑向了情绪化的流量深渊,如只宣泄不论证的“速胜论”和“速败论”。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光线是直的到光线会弯曲,科技进步总是在对错中转换。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若尚处疑惑就点赞、开喷,那汇聚起的巨大流量,可能会让对错转换更有难度。
生活中的“情绪”,不强行带入。现实中,一些人喜欢在网上发泄情绪,对各类人、事、物无差别攻击,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冷嘲热讽、恶语相向,既无益于个体问题解决,也会随着流量堆积,伤害社会整体创新环境。
别人递的“甜”,小心接纳。如今,一些人通过炒作性别对立、地域歧视,唱衰发展,在迎合部分人的兴趣后将流量变现,赚得盆满钵满。网络世界固然有真善美,但在科技创新的流量大潮里,那个“很懂你”“说到你心坎上”的网友,或许就是戴着面具的“有心人”。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情绪之甜”,不轻易点赞、跟帖、转发,不陷入他人设计好的节奏,也是一种网络素养。
▲整治网上乱象。王琪 作/新华社
对政府来说,多一点“流量治理”很重要。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政府加强流量治理,减少“流量赶集”造成的舆论喧嚣很有必要。
首先是自我治理。科技创新需肩负历史责任感,面向国家战略和人民所需,但也不能好高骛远。当下,一些地方对待创新“谁热支持谁”,陷入只支持颠覆性技术、冷落基础研究的误区。这种不顾自身实际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做法,背离了“文火慢炖”的创新规律,常常引发舆论诟病,不利于健康的科创氛围形成。
其次是平台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而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一些关于科技发展的极端化叙事,正妨碍着前景预判,加重企业包袱。比如,一些自媒体宣扬“不用国产手机不爱国”,有意制造舆论对立;将科技成果包装为“复仇爽文”,似乎企业从跟跑到领先可在瞬间内完成;将某个企业塑造成民族品牌先锋,而对其他同类企业肆意攻击。
这些“流量赶集”现象的出现,有的是巧合,有的则有幕后推手。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平台治理,不让这些情绪化表达束缚科研人员手脚,侵蚀良性科研生态,而要让理性在科技舆论中占据主流——看到成绩不是妄自尊大,正视差距也不是妄自菲薄,让健康的科技舆论环境为发展助力。
当前,我国正朝着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越要排除不理性舆论的干扰。真正的科技自信,是既不在捧杀中迷失方向,也不在棒喝中退缩躲避,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安静地走,稳健地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