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乘风起,共潮生,迈向第二个10万亿
2025-08-01 07:25
科学家曾经说,“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程度还没有月球高”。对人类来说,海洋既熟悉又陌生,还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航海日公告》显示,我国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将海洋经济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位置。这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后,中央再次对海洋经济作出重要部署。
一个普遍观点是,我国正进入新一轮海洋经济爆发期。近段时间,已有多个省市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儿?我们又该如何更好激活“蓝色引擎”?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记者 刘大伟/摄 新华社
海洋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覆盖海洋能源、渔业、航运、旅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环保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活动。
我国是海洋大国,坐拥1.8万公里长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独树一帜的资源禀赋,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经多年发展,三大海洋经济圈已经在中国版图上铺展开来。南部海洋经济圈主打未来产业,海洋生物基因库、深海可燃冰开采装备、万山波浪能试验场等项目动能强劲;东部海洋经济圈,孕育出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北部海洋经济圈,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的近八成。
这些“硬核”产业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带来的红利却离我们很近。
比如,传统海洋产业多集中在近岸水深15米以内区域。如今,借助深远海养殖平台、深海探测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装备,海洋产业的触角拓展至更广阔、更复杂的深远海域。
很多人喜爱的大黄鱼,其品质日渐提升,也是源于在深远海拓展了养殖空间,从而将养殖密度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3。一些地区还将养殖平台打造成海上观光点,吸引游客在“蓝色牧场”追浪逐日,打开了渔业在餐桌之外的更多想象力,培育出了新兴产业。
▲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记者 邓华 摄/新华社
观瞧眼下,时与势的变化,正在赋予海洋经济愈发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资源维度看,向海洋要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世界的许多经济体都面临发展中的困境,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想要更全面系统地解决粮食等资源短缺问题,也需要把目光转到对海洋的高质量开发上。
具体到中国来说,作为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将解决好吃饭问题看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把确保粮食安全视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7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果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全国适宜开垦未利用地资源几近枯竭,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需求仍然旺盛,耕地保护压力很大。如此背景下,我们树立大食物观,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
从经济维度看,浩瀚海洋是生命原乡,物藏丰富。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当前,各大国家早已不仅向海洋谋“鱼盐之利”,而是向海洋要绿色能源、要蓝色医药、要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大盘子中“刷”出了十足的存在感。从生产总值来看,2020年至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从8万亿元增长至10.54万亿元。这个数字,比全球大多数国家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经济的增速高于许多传统产业。2025年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核算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蓝色新动能涌动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基于种种考量,海洋经济已成为国之大计,其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不仅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海洋经济正进入大变革时代,一个“新”字概括出其变化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新兴技术、新兴模式、新兴装备等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也要看到,在宏伟的愿景下,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我国海洋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相对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科技—经济”双轮驱动模式。特别是在一些海洋科技强国加大研发投入的背景下,我们还面临着核心技术断链、高端人才断层、国际合作断链等风险。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在高端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大量核心技术和关键配件依赖进口,很容易出现“卡脖子”的情况。
近些年的发展现实早已证明,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到,特别是一些国家大搞“技术民族主义”升级,持续加码对华“技术脱钩”。面对现实风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速统合创新资源、培育竞争优势,攻坚克难打一场硬仗。
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关键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强度,引导更多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围绕重点课题展开技术攻关;鼓励并支持海洋领域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持续畅通产学研链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涉海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体系更新,等等。
大海,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想象,激发着人类的探索欲望。乘风起,共潮生,越来越旺的海洋经济,将见证一个大国砥砺奋进的步伐,也将带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