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抗战老剧因何“老”有魅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观海

2025-07-16 07:41

前不久,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其中提到,7月至9月,《悬崖》《记忆的证明》《闯关东》《八路军》《彭德怀元帅》《太行山上》《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一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

经典回归,众望所归。一系列承载民族记忆与热血情怀的优秀抗战老剧再荧屏,瞬间引起不少资深剧迷的情感共鸣。“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国家亡不了,咱朱家也亡不了”等经典台词,定将掀起新一轮的影视热潮。

经典抗战老剧何以经久不衰?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通过文艺创作讲好抗战故事,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既是当下的课题,也是未来的使命。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真正的经典总能在岁月长廊的回响中,让沙砾褪去浮华,令金石永绽华光。当《闯关东》中朱开山为子复仇时迸发的血性刚毅,与《亮剑》里独立团“逢敌必亮剑”的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振,揭示了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印证了经典抗战影视作品在历史真实、人性刻画与价值观传达上的永恒魅力。

回溯历史的沉浸式体验。经典抗战老剧之所以百看不厌,首先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忠实还原。大到战争场面布局、战略战术运用,小到战士们的着装配饰、日常饮食起居,乃至一句方言土语、一个习惯性动作,都透露着时代的呼吸。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真切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

《悬崖》编剧全勇先为呈现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谍战生态,查阅大量史料并实地探访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让观众得以触摸历史肌理剧中周乙和顾秋妍假扮夫妻潜入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的设定,既符合历史中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复杂险恶环境下巧妙周旋、隐秘斗争的真实状态,又增添了剧情的张力与可信度。

人性光辉的立体化塑造。不少经典抗战剧作颠覆了传统英雄叙事非黑即白范式,将剧中人物塑造复杂多面的真实个体——他们既承载着崇高理想的光辉,又深陷人性弱点的泥淖;既在历史洪流中书写传奇,又在柴米油盐里展露凡胎俗骨。这种创作,很容易让观众在角色的经历中照见自己的倒影,在英雄的挣扎里触摸到人性的温度。

看过《亮剑》的观众,都会为李云龙身上那股亮剑精神所动容。演员李幼斌,通过大量“话糙理不糙”的金句,向观众塑造了一个兼具粗糙直率与战略智慧的指挥官形象。这种“不完美英雄”的设定,实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深度共鸣。

价值观念跨时空传递经典抗战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跨越时代的精神资源。《闯关东》通过朱开山淘金—农耕—经商—护矿的迁徙史,诠释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朴素真理。剧中朱传武在九一八事变后率部抗日的场景,与当代不少迎难而上“逆行者”形象生重叠,而这,是民族精神代际传递的见证。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阐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核心理念,受到广泛好评。

抗战老剧重播引发关注,也折射出当下不少新剧的创作乏力手撕鬼子包子手雷”,再到“防弹裤子”,部分作品的反物理逻辑、反常识设定,暴露出一些创作者在抗战历史题材处理上过于浅表化、娱乐化。

历史虚无与娱乐至上的双重撕裂近年来,一些抗日剧集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剧情的荒诞化改编。这种荒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事实的肆意歪曲,二是为追求戏剧效果而牺牲基本逻辑。

比如,为了制造“爽点”,有编剧将战场变成了武侠片场,部分剧情出现“飞针杀敌”等夸张场景,完全忽视了近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人物脸谱化与去历史化的双重困境。人物塑造的失败,是当下不少抗日影视剧的一大硬伤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将英雄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偶像”,将反派刻画为“低能的工具人”。

比如,部分电视剧让“女战士”在炮火硝烟中穿着紧身裙、涂着口红。这种“偶像剧”包装下的叙事方式可谓是完全脱离了历史语境。反观日军,在多部影视剧中被塑造成主角团打怪升级”的工具,这种脸谱化处理不仅矮化了对手,更消解了抗战的艰难性。

细节失真与理念跑偏的双重错位当下,不少创作者用写偶像剧、时代剧的思路写抗战剧,不研究历史、不考究细节,怎么好看怎么写,怎么容易出圈怎么编。而作为历史剧重要载体的服化道体系,从军装配色到武器形制,从战场地理特征到人物妆容造型,屡现违背史实的基础性谬误。

虚构“子弹拐弯”的“枪斗术”,1937年战士使用1940年才研发的司登冲锋枪……这些剧情在消解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着年轻观众的历史认知。

▲电视剧《悬崖》海报。

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的重播,是对中国军民14年艰苦卓绝抗战的立体还原,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当代转译与价值重铸。这些历经时间淬炼的影像文本,让年轻一代得以在声画交织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英雄群像里领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更在牺牲奉献中感知“血肉筑长城”的民族气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接下来,如何通过文艺创作讲好抗战故事,又该如何通过一部部经典文艺作品传承民族精神?

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艺术。尊重历史,需以严谨考据还原时代肌理。从《亮剑》中对八路军战术细节的精准呈现,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对云南滇西战场的地理考证,成功的作品无不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研究之上。这种对史实的敬畏,既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更让年轻观众在真实感中建立历史认知。

尊重观众,需平衡艺术表达与主流价值。当下观众早已厌倦说教式叙事,《觉醒年代》通过塑造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者的鲜活形象,将理想主义与人性温度结合,让宏大叙事具有个体温度。这种创作智慧启示我们,只有将家国情怀融入人物命运,才能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尊重艺术规律,需突破脸谱化创作窠臼。《战长沙》中顾清明从富家少爷到抗战英雄的成长弧光,《河山》里卫大河从草莽到战士的蜕变,都证明抗战英雄不应是完美符号,而应是有着个性特点的真实个体。因此,人物塑造上,还是要展现角色的多面性,让英雄有脆弱,反派人物更立体。剧情编排里,则需深挖历史细节,融入真实情感与复杂矛盾,避免过度戏剧化与套路

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要在抗战题材创作中实现创新突围,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理念创新,应突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转向微观视角挖掘个体生命体验,如《四十九日·祭》通过女性群像展现南京大屠杀中的生存尊严,将民族苦难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命运;技术创新,需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八佰》采用IMAX摄影机与虚拟制片技术,通过高精度视觉还原强化沉浸感;精神创新,则应建立历史与当下的价值对话机制,将革命英雄主义转化为当代观众可以理解的情感符号,借助共情传播实现精神传承。

真正的经典从不止步于怀旧,而是能在每个时代都能凿出新的精神泉眼。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影视创作者,以铧犁翻开历史的沃土,推动一部部新的经典文艺作品拔节而生,让抗战精神在观众血脉中化作奔涌的江河。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小乔   审核: 周宝琴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