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城市更新,生活更美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伏一晨

2025-05-21 07:25

城市要向新,更要向着百姓的心。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了八项主要任务,提到要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被不少人称作城市更新下一步的“路线图”“任务书”。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系着民生冷暖它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从群众需求出发,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此次《意见》有哪些新亮点?下一步的城市更新,又将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沙坪坝区小龙坎街道重庆巴蜀风韵产业园,工业遗存变身运动新场地。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从“十四五”规划,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城市更新”这个词在事关发展的重点部署中高频出现。这次新出台的《意见》,释放出哪些新信号,有何新看点?

定位上,城市更新成为内需的“触发器”从定位上看,城市更新不再单纯作为投资与推动楼市发展的工具,而是上升到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诉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打造“内循环”增长模式的新高度。

比如,《意见》提到“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进而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好、更便捷。

方式上,城市开发建设告别大拆大建《意见》中多次提到“存量”一词,如“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充分利用存量闲置房屋和低效用地”等。

这意味着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迎来重大转变,步入从增量转向存量的新阶段。比如,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意见》就明确不搞大拆大建,加快实施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改造项目。

理念上,安全底线与民生属性被着重强调《意见》中“安全”一词高频出现,无论是既有建筑、老旧小区的改造利用,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系统修复,均将消除安全隐患摆在突出位置。

与此同时,《意见》背后民生属性的意味也特别明显。“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积极性”“鼓励产权所有人自主更新”等,无一不是在强调调动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让人民有所感、有所得,城市更新才会更持续、更长久。

▲渝中区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焕然一新的时尚街区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此外,《意见》不仅有对各地城市更新工作“推一把”的助力,也有对错误城市更新方法“拉一把”的纠偏,这指向此前城市更新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多听听民声,要“面子”更要“里子”过去,一些地方的老旧小区改造缺乏对小区民意的调查归集,也没能用好城市体检的制度工具,改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城市更新并未落实到百姓的实际需求上。

还有一些地方,对城市更新工作缺乏统筹,“挑肥拣瘦”式推动城市更新,一些临街的重点区域焕然一新,紧挨的小巷和街道却依然脏乱破旧。城市面上“变美”了,但点上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多找找办法,城市更新不是“圈地自嗨”一些地方没能深刻领悟城市更新与城市的关系,缺乏对城市内核与人文情怀的挖掘。比如,为了新建项目,腾退了老旧城区资源,老居民因此迁出,新的人气也没能引来,同质化的商业项目最终陷入冷清。

也有地方思维转化不足,虽完成了城市更新工程,但治理思维仍是老路子“一刀切”,如禁止商业外摆、赶走流动小摊。一些更新了的城市空间因此成为缺乏温度的“盆景”,没什么人间烟火气。

多想想底线,不要本末倒置地追求所谓的“创新”城市更新,更新二字是关键,城市要留得住过往,才能通达未来。

但近几年,某些地方短视地沿用城市扩张阶段“摊大饼”的思维,通过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来抹平原有产权状态、转变用地功能、提高城市容积率,却因此破坏了许多老树、老房、老街。其中不少做法既踩中了生态红线,也对历史文脉产生了不可逆的危害。

▲巴南区莲花街道大江体育场,新建的标准足球场十分醒目。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面向未来推动城市更新,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既不过度超前,也不因循守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人民生产生活的痛点,变成城市更新的起点。

这需要我们把目光往内收,从小处着眼,为更多具体的生活场景做存量优化。近些年,不少城市的一些做法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亮点。

比如上海的市民夜校,让城市文化和夜经济的发展有了鲜明载体;又如重庆的社区食堂,让基层服务的触角延伸更远,让一箪食、一瓢饮有了民生的温度。

而当下,城市更新也已从小范围的人居环境改善,向城市多元空间打造迈进。这更需要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尤其是看到“一老一小”、残障人群、灵活务工人员等的现实需求,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融入城市更新的脚步。

将城市历史的记忆点,打造成城市未来的闪光点。

城市更新,是一道关于时间的考题。拿近年来被住建部频频点赞的重庆城市更新来说,从民主村对老工业文化的保护传承,到十八梯、戴家巷等对城市地理风貌的有机复现……一系列案例已然说明,保护城市肌理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可以并行不悖,留住城市历史与谋划城市未来本就相辅相成。

当然,对于另一些尚处于城市更新的“隐秘的角落”,仍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系统性地考虑保护修复、功能转变和改善提升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更新路径。

让发展理念的创新点,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点。

城市更新不能一更了之,更需要由此实现城市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这需要各地主动作为,算好民心账、长远账、整体账。

要让城市更新跳脱出静态蓝图的规划制约,转为关注多元动态需求的涌现,看到全龄友好社区、“无废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发展中的需求,提前为城市更新工作做好铺垫。

也需要包容试错、灵活实践。比如,《意见》在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用地政策等方面留下了弹性空间,各地可以经由租赁置换、错时共享、服务交换等方式,延长城市更新的服务链条,探索更多元的城市发展路径。

相信《意见》的印发,将拉开城市更新的全新篇章,让更多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宜业,供人安心栖居的理想之地。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郑钰潇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