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文艺风还是吹到了乡村
2025-05-16 07:25
当文艺风吹向广袤乡村,也带动社会各界更多了解乡村、走进乡村。
5月12日,全国首次“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地方实践代表及乡土文化能人,共同探讨文艺赋美乡村的多元路径。
此前不久,重庆发布了20个“文化艺术点亮乡村”最佳实践成果,其中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等5个乡村入选“典型村庄”,引发关注。
烟火藏诗意,最美是乡村。近年来,重庆在加快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充分发挥文艺的独特魅力与优势,越来越多富有文艺气息的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现场。记者 刘冲 摄/视觉重庆
乡村之美,美在风景,美在乡愁,也美在文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在文艺的浸润下,越来越多的乡村走出“空心村”“脏乱村”困境,变得更有诗意,更有发展活力。
乡村文艺从“沉睡”到“觉醒”。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一些乡村“站在井边喊口渴”,没有把村里独具特色的“宝贝”挖掘出来,导致不少文艺资源“沉睡”。实际上,处在瞬息万变的流量时代,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感,更愿意为情绪和情感埋单,乡村很多“沉睡”资源是有市场需求的。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众多乡村逐渐意识到文艺的独特价值,千方百计让文艺“觉醒”起来。比如 将废弃的矿坑修缮更新为矿山公园,把多年未用的粮仓经过设计后变为艺库,而壁立千仞的悬崖绝壁亦可开展攀岩、蹦极等体育运动,甚至乡村里的星空、旷野也能做成“IP”,吸引消费者前来“打卡”。
文艺赋能乡村从“单一”走向“全面”。文艺赋能乡村,不是简单“敲锣打鼓”,搞几场热闹的文艺进村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它在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以及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的治理水平、丰富文艺服务和产品供给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构建起“政府引导、艺术介入、村民参与”的协同机制,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活力。
比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与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合作,将文化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明确“又见柳荫·奇彩东升”定位,提出“农+旅+艺+学”发展思路,让文艺赋能乡村成为政府、高校、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叙事,逐步探索出一条“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5月11日,北碚区素心村,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表演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社会对于文艺赋能乡村还存在一些顾虑、偏见,甚至是误解,未能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美好生活文艺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色。
比如,有人认为文艺赋能乡村完全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尽管文艺赋能乡村需要政府扮演包括政策引导者、信息发布者、资源协调者、服务提供者等在内的多重角色,但也需要村民的主动参与。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文艺赋能乡村就会缺乏内生动力和持续性。因此,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发挥主体积极性,携手推进文艺赋能乡村。
又如,有人认为文艺在乡村建设中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必太重视。
中央美术学院胡泉纯教授表示,唯有尊重千村千面的特质,文艺才能成为乡村的“精神根系”,而非装饰性“景观”。浙江安吉的“村咖”,贵州榕江的“村超”,重庆沙坪坝的乡村美术馆……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表明,文艺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广袤乡村在新时代振翅高飞、重焕生机中不可或缺的支撑。
再如,有人认为文艺是乡村富起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可以先等等看。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事实上,独具特色的文艺,也可以是村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无需等到大家口袋“鼓起来”再来考虑,而且在“等等看”的犹豫之中往往容易贻误发展机遇。因此,需要下好文艺赋能乡村的“先手棋”,因地制宜把文艺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有一个美丽玲珑的当代美术馆。邓旋 摄/视觉重庆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进行不懈努力。
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看来,文艺赋能乡村未来要重点解决好主体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三个问题。
解决好主体性问题,让村民从文艺“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当地的村民。
潘家恩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行动力和协作力,可活用村歌、村晚、非遗等本土资源,推动艺术家与村民“深参与”共创,并吸纳新农人、乡土能人等“新力量”加入振兴方阵,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不断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
解决好有效性问题,让文艺与乡村融合从“物理连接”变为“化学反应”。乡村建设需要文艺赋能,而文艺繁荣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的滋养。
要破解文艺与乡村“两张皮”难题,重点是要找准切口,推动文艺与乡村全面从“物理连接”向“化学反应”转变,让两者从有效接触,到有机融入,再到全面融合,最终实现共生共融、繁荣发展。
解决好持续性问题,让文艺供给从“送文艺”变为“种文艺”。文艺只有根植于人民、扎根于时代才有未来。
对乡村来说,要解决好文艺供给断断续续、良莠不齐等“痛点”,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范式转变。比如,完善文艺赋美乡村长效制度,激励文化特派员、艺术家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把“文艺种子”播撒到乡间村落、田间地头,唤醒乡土文化自觉,让曾经沉寂的村庄“活起来”,让村民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找到归属与自信。
有风的地方,就有向上的力量。在文艺风的吹拂下,一幅“外在有颜值、内在有灵魂、发展有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