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中央派驻8个指导组,释放何种信号?
2025-05-14 07:2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主题教育都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就好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己的病灶,一次次在浴火锻造中实现凤凰涅槃”。
前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时间是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近日,此次学习教育迎来一个重要节点:8个由正部级干部担任组长的中央指导组,已完成对21个地方和单位的进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此关键节点上,派驻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释放出作风建设何种信号?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完成进驻。/央视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此次学习教育既是回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要求,也是针对新变异、新情况的持续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但同时,在高压之下,有的老问题尚未根治,一些隐形变异现象还在出现,甚至有的党员干部产生了“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此时派驻中央指导组,释放出的正是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强烈信号。
与此同时,与其他集中学习教育派驻中央指导组一样,此次中央指导组的进驻,可以“通过以点促面推动全党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如今,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不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当回事。这说明,某些作风问题积弊很深,仅靠地方和单位自身难以解决,需要中央指导组发挥外力推动作用,通过“当包公”和“唱黑脸”,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而从当下来看,针对新出现的作风问题,也要与时俱进加以解决。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推动作风建设实现根本性变化,但同时,各类“四风”问题仍在不断变异。比如,从以前的“私车公养”到如今的“任性租车”,从以前的“土会所”到如今的隐秘“家宴”,从以前的大肆挥霍到如今的争当“榜一大哥”……随着虚拟货币、电子红包、快递等逐渐成为作风问题的“新媒介”,就要与时俱进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应对新挑战。
此次,中央指导组聚焦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体现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要求,而是与时俱进的治理标尺。也说明,不论作风问题如何花样翻新,党中央的治理态度始终是坚决的。
▲节前公开通报。朱慧卿 作/新华社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中央指导组进驻后,将以何种方式开展指导督导,既关系到学习教育的成效,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从党中央的安排部署和各指导组的见面会来看,以下4点值得关注。
坚持同题共答。在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中,“同题共答”往往贯穿其中。此次学习教育,指导组与地方、单位党委(党组)作为“共答人”,要多沟通联系。前者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多做帮促工作;后者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压实责任。双方要通过回答问题,留下民心。
坚持分类指导。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面临的情况不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分类指导并不意味着标准放松,相反,这恰恰是为了让尺子的刻度更精准、板子的矫正更有效。
坚持解剖麻雀。当年,毛泽东通过细致的商业调查,摸清了寻乌城的“底数”,为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提供了“样本”。今天的学习教育同样如此,中央指导组要结合地方和单位的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探究同类问题的共性规律,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坚持开门教育。哪里有问题,群众感受最强烈。打开大门搞学习教育,就是要开门纳谏,通过实地走访、随机抽查、了解网络舆情等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不担当不作为”为例,它往往不像明显违规行为那样容易被察觉,只有充分听取群众的声音,才能见微知著、了解实情。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越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越要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以优良的作风赢得民心、积蓄力量。此次,8个中央指导组的进驻,再次旗帜鲜明地发出了强烈信号:改进作风道阻且长,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