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对庸俗低俗的文旅宣传说“不”!
2025-05-04 07:25
文化不是快餐,地方特色更非快消品。
近期,多地文旅宣传“怪相”频现:一些基层干部或在田间地头忸怩作态,一边“公主抱”一边互喂樱桃;或是赤膊上阵,在池子里用温泉泡茶喝……对此,有人爱看,觉得这种宣传“接地气”;有人反感,认为这是在“擦边”,有庸俗、低俗之嫌。
何为“文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它的真谛。应该看到,文化传承绝非流量生意,地方形象不容媚俗消费,扮丑作秀的“土味营销”不可能长久。
▲某地文旅营销宣传视频被指庸俗。/重庆瞭望截图
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文旅创新的“破圈”实验需要掌声,但对失序的“内卷”,必须亮起“黄牌”。
靠“丑态”换热度,形象早晚会“塌方”。部分地方文旅将“扮丑”当作推广密码,用肉麻台词制造话题,以夸张动作吸引眼球,借低俗剧情收割流量。
把传播当发展、将媚俗当创新、以流量代口碑,不可否认,在短期内,这些做法的确可以收割一波关注。但长期来看,这已然透支了文旅的“里子”。受众记住的不是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而是令人尴尬的“名场面”。
沉迷同质化套路,特色终将被“卷没”。看别人靠“变装秀”“整花活”火了,就批量复制“网红局长”;见某地“土味喊麦”上了热搜,就立刻组建“干部天团”进行模仿……眼下,一些同质化宣传套路有泛滥的趋势。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始于模仿、陷于平庸、终于淘汰的低水平复制行为,正在让一些地方的文旅产业沦为毫无灵魂的“文化复印机”。最后连游客都犯了迷糊:到底是来感受地域特色,还是来看千城一面的“网红同款”?
丢了服务本质,文旅宣传搞反了主次。某些地方文旅过度聚焦“干部出镜”,却忽略了对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没能补齐当地文旅环境短板,最终“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
不愿花时间打磨产品,只想靠“人设”快速变现;把通俗曲解为庸俗、低俗,误以为这样就能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些看似“创新”、实则投机的做法,其本质就是一种价值观错位。若放任其蔓延,只会把文旅产业推入虚假繁荣的陷阱。
▲2024年11月,垄上行——渝北文旅“六要素”直播推介歌会,通过直播田间音乐会的形式引流,推介农特产品,助农销售。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当然,也应看到地方文旅的努力。既要理解他们身上“怕不跟风就掉队、怕不出新就过气”的“创新焦虑症”,更要找准病灶、精准开方。
流量崇拜下的价值迷失。在“流量为王”的指挥棒下,仍有部分地方将文旅传播数据等同于宣传实效,把文化厚度简化为数据热度,把服务深度异化为表演强度,陷入“唯流量论”误区。
这类考核机制催生出短视行为,倒逼运营团队选择低门槛、强刺激的内容。但思维上的急功近利,终将背离文化传播规律,让本应是地方文化“放大镜”的文旅宣传,成了流量焦虑的“哈哈镜”。
文化自信缺失的本领恐慌。一些地方明明文旅资源丰富,却将厚重文脉削足适履地塞进庸俗化、低俗化的视频脚本里;还有地方的文旅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却已经觉得自己底气不足,不如直接照搬别人的套路。
文化不是“万能药方”,而是发展的底气;自信不是自大,而是把老故事讲出新意思。一些成功案例早已说明,当文旅宣传少些东施效颦,多些守正创新,文化资源自会转化为发展动能。
创意匮乏导致的低质竞争。没有能力从本地文化中提炼独特卖点,把低俗套路当作流量捷径,将复制粘贴视为最优策略——同质化宣传套路的泛滥,暴露的是想象力的匮乏、创意营销的“贫血”。
文旅创意是一项需要专业打底、技术赋能的系统工程。就像炒菜,离不开深谙食材特性、刀工火候的好厨子。想让市场记住你,得靠真本事把自家“特色菜”做精,而不是靠抄袭别人的“菜单”搞低质竞争。
▲哈尔滨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冰雪经济产业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览。记者 王建威 摄/新华社
文旅宣传是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象投射。
地方文旅宣传要告别庸俗化、低俗化的路径依赖,就得少些博出位的“秀下限”,多些价值深耕的“慢火细煨”。
回归文化本真:从“流量快餐”转向“精神硬菜”。文旅宣传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传递,而非猎奇表演的秀场。地方文旅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人无我有”的文化基因里,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上。
地方文旅不应只盯着文化符号的“形”,更要解码它的内核,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共鸣的情感符号。让文脉说话,让历史活起来,守住文旅宣传的初心,方能避免“网红变网黑”的尴尬。
锻造专业主义:以“真功夫”破解“伪创新”。地方文旅宣传需要专业团队与科学规划的助力。文史专家解码文化基因,非遗匠人活化传承技艺,创意团队重构叙事逻辑……环环相扣方成体系。
文旅竞争加剧,也考验地方治理智慧。与其在流量泥潭里打滚,不如用科学研判代替盲目跟风,用产业思维告别“土味作坊”。同时,也应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实现从流量泡沫到文化沉淀的跨越。
构建长效生态:从“爆款狂欢”到“口碑沉淀”。根治庸俗、低俗的文旅营销,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应进一步完善文旅宣传内容的审核、推送机制,对畸形生态及时纠偏,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受众来说,面对“土味营销”,也不妨多一些理性判断,努力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以理性互动滋养健康生态。当我们以虔敬之心触摸山河,山河自会回馈以文化的重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