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开放,是中国不变的回答
2025-04-30 07:25
当下,面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国正通过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有关情况;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回首40多年来,中国经济巨轮之所以能劈波斩浪,靠的就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虽然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发展大势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顺势者昌。展望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马跨境铁路班列在重庆江津小南垭站发车。唐奕 摄/新华社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轨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开放地域越来越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自此,中国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到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从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到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1992年开始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到2001年加入WTO;从2013年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到目前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港)……
4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内陆逐渐推进的过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开放领域越来越多。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渠道;从允许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再到首次在全国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对外开放的“舞台”越来越大。
另外,中国还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太经合组织(APEC)……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不仅通过自我开放,让越来越多的朋友走进中国,中国也以自信的姿态,主动拥抱世界。
随着开放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43万亿元,实现了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
▲2024年9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德卡鲁尔站站台,雅万高铁运维联合体运营系统机务部动车组司机张跃(左)和印尼高铁司机交谈。徐钦 摄/新华社
和合共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人民深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道理。
中国经济的丰硕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开放合作不仅能整体提升全球经济效益,还会因引入良性竞争,推动本土行业的总体效率提升,中国经济的腾飞就是最鲜活的案例。
入世前夕,许多人对扩大开放的后果忧心忡忡,此后持久迅猛的经济发展表明,担忧属于多虑了。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外资大量涌入的确在初始阶段对本土制造业带来了冲击。
据财新报道显示,1996至2005年,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从2.9%升至7.2%,内资企业占全球出口份额仅提升1个百分点至3%,而同期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份额则从31.5%升至58.3%。
然而随着内资企业主动借鉴外资在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并逐渐获得话语权。2005年以后,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并于2023年下降至28.6%,同期中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接近翻倍,达到14.6%,对应纯内资企业出口全球占比从3%上升至10.4%。
事实表明,对外开放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断对外开放的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正为世界发展创造重要机遇。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50%,我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6.4%;中欧班列跨越山海、中老铁路飞驰千里、“钱凯到上海”双向直航……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开放的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还造福了世界,让许多发展洼地变为繁荣高地。
▲一艘装载出口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集装箱的货轮驶离广西钦州港。张爱林 摄/新华社
当下,全球局势发生剧变,地缘政治波谲云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世界人民间的信任基础不断遭到侵蚀,前景令人担忧。
尽管开放之路并非坦途,但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开放的中国、更开放的世界。
论实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有能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国GDP在1978年达到149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7%,2023年达到17.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提升至16.9%。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也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长期稳固的经济基本面,让我们有底气有实力应对外界局势变化。
另外,中国还拥有大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有与日俱增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面对部分国家掀起的脱钩“浊浪”,我们只要选择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经济这片大海就会愈发壮阔。
看大势,各国开放合作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没有出路,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未来,唯有通过加大开放合作,才能求取全球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比如,世界各国唯有通过加强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维护多边主义,才能更好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唯有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才可让技术变革更好惠及人类;唯有加强绿色发展合作,才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唯有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才可建设更普惠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
当下,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持续推进全球开放合作,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明确建设“五大家园”共同愿景,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4月14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就到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树立了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可以依赖并携手创造繁荣的伙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世界走到了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前进与后退的十字路口,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