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被电影镜头偏爱的重庆,到底有何魅力?
2025-04-29 07:25
电影是城市的光影镜像,一帧定格山水肌理,一格印刻时代心跳。提到在重庆取景拍摄的电影,总有一部让你印象深刻。
近日,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电影节将于6月中旬在重庆永川举办。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时隔7年再度在中国举办。于重庆而言,如何借此平台,更好地拥抱各国电影人和投资者,开启跨文化交流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游客打卡拍照曾在众多影视剧中“露脸”的长江索道。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在重庆,连穿城而过的长江都带着很强的故事感。被镜头偏爱的重庆,究竟有何魅力?
科技助力,让重庆越来越“有戏”。有人说,重庆是一座巨大的电影片场。层叠的山峦、错落的建筑、“上天入地”的轨道交通……共同勾勒出立体魔幻的城市空间。这种打破常规城市布局的地理特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重庆也正在以科技赋能影视产业,实现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科技城”的跃升。拿聚力打造“西部科技影视城”的永川来说,全球领先的AI感知视听技术投入应用,永川科技片场建成亚洲最大LED虚拟拍摄屏……科技助力,让重庆越来越“有戏”。
政策发力,把“生态”转化为产业动能。要实现从“拍重庆”到“重庆拍”,传统影视剧行业的痛点难点必须破除。依托数字重庆建设,重庆在去年正式上线“光影重庆”数字应用,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的4000余个影视拍摄资源,打造了全国首个全域“一站式影视拍摄服务平台”。
影视生态的终极价值不在“造景”,而在“造势”——通过技术迭代,重塑生产逻辑;通过生态开放,激活创作生态。当前,从剧本孵化、电影拍摄,到后期制作、市场推广,重庆正着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电影生态,努力实现从“生态势能”到“产业动能”的转化。
文化赋能,为内容创作提供“故事富矿”。在重庆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形成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多样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市井烟火,还是家国风云,重庆都是一座故事富矿,值得发掘的内容还有很多。
《开山人》里的坚韧顽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文艺乡愁,《坚如磐石》里的赛博朋克……电影里沸腾的不只是重庆的热辣滚烫,更是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精神脉动与时代回响。用好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这类国际舞台,对重庆来说意义重大。
▲永川区科技片场,达瓦科技正在拍摄影视作品。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光鲜背后,重庆影视产业要实现长足发展,一些短板必须正视。
从流量红利到文化沉淀,如何突破瓶颈?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城市空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天然舞台,但如果影视创作存在“重场景、轻叙事”的倾向,片面依赖所谓的“城市奇观”,也会导致本土文化内涵被遮蔽。
比如,部分影片将重庆简化为“单轨列车穿楼”“长江索道”等符号化场景,一些地标性元素高频次出现,但与剧情关联度却并不紧密,导致影片贴着重庆标签却无重庆灵魂。这类影视创作既消解了城市生活中最鲜活的烟火气,也割裂了山水肌理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关系。
从“重庆影视”到“影视重庆”,产业链如何跃迁?若只将目光放在取景拍摄的中游环节,忽视上游创意研发与下游IP转换两大高附加值环节,难免会形成“剧组如潮却利润稀薄、地标火爆却文化失语”的产业悖论。
在影视产业“微笑曲线”的上游,原创剧本孵化、IP开发能力薄弱,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转化,将难以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作品;在“微笑曲线”的下游,衍生品开发、影视IP的二次变现等营销环节滞后,也无益于影视价值链条的有效延伸。
从“屏幕内”到“屏幕外”,文旅融合如何做到?如今,在“粉丝经济”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为了一部剧,打卡一座城”已经成为新常态。除了常规的取景地打卡,要实现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有效互动,屏幕之外的谋篇布局也应及时跟上。
在电影播出后,如何充分利用热度,开发周边产品,激活影视IP的长尾效应?如何打造出深度体验的影视主题文旅产品,让文旅融合告别简单的“打卡经济”?如何建好用好影视版权交易中心、衍生品开发基金等平台,最大化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
▲2024年10月23日,沙坪坝区,第十一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开幕式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电影是一座城市的时光胶片,每一帧光影投射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举办电影节,加快推动永川科技片场二期建设,打造一批“渝字号”电影佳作,优化一站式影视拍摄服务平台建设……从年初发布的2025年全市重点电影项目中,可以看见重庆在电影领域的“雄心”。
在影视产业数字化、IP化、全域化趋势下,对重庆而言,必须回答从“场景红利”向“价值高地”转型的深层命题,以光影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赋能,构建数字影视新基建。科技赋能是重庆影视产业突围的关键变量。当下,虚拟拍摄、虚拟制作、算法制片管理等新的电影生产方式,正逐渐成为电影工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应持续抓好永川科技片场等项目的运营,推动科技影视数字资产平台建设,以数字技术打通策划、拍摄、衍生开发全链路,吸引更多影视剧组落地重庆,努力打造科技影视新名片。
内容深耕,锻造“渝派文化”新范本。要打造出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影视佳作,无论内容创作者还是影视生产者,都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精彩,在质朴中挖掘价值。普通人的爬坡上坎、红岩精神的坚贞不屈、三线建设的工业记忆,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富矿。要善于将巴渝基因转化为时代共情的文化密码,让每一部“渝字号”作品都成为解读中国的独特切片。
生态构建,营造全域影视新场景。从渝中半岛的摩天楼宇到武隆喀斯特的鬼斧神工,从老山城的梯坎巷陌到数字片场的虚拟光影,对于已经出圈的取景地,要充分探索怎样让它们成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地标;对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场景,也应着力思考如何让它们借助大银幕的东风,转化为消费场景,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光影密钥”。
对重庆而言,发展影视产业,不是简单的“借景生财”,而是以光影为媒,锻造文化自信——让山城烟火照见百姓悲欢,让城市精神见证时代信仰。
唯有将“科技赋能创作、数据驱动运营、文化定义价值”落到实处,电影与城市才有可能实现“光影筑城、精神铸魂”的双向赋能,影视产业才有可能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光影杠杆”。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