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算法没有善恶,运用当有是非
2025-04-03 07:31
3月30日,国内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宣言涵盖加强算法透明、打破信息茧房、破除算法歧视等8个层面。
当下,算法已成为重要生产力,但人们的日常生活却频频被“算计”:阅读一条新闻后,同类资讯接踵而至;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若认同某个观点,评论区看见的便都是“自己人”。就像网友所唱:“算法就像空气,每天形影不离,它悄悄说它‘算’的就是你……”
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技术的历史。算法时代,如何让人们的生活不被“算计”,怎样杜绝各种“暗算”的侵扰,是技术题和法律题,更是伦理题。
▲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光明网
算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日常生活看,出行时用地图选路线,工作时用搜索引擎找信息,闲暇时从评分榜上找好电影,这些都有算法的功劳。从经济发展看,被算法强强赋能的中国数字经济,2024年的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约10%。
面对如此好的成绩单,以及处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就开始给算法的野蛮生长找借口——一旦给算法戴上“向上向善”的“枷锁”,就会给平台经济泼冷水,影响市场主体的生产效率。
其实恰恰相反。如果算法只算一时之小账,不算“公共责任”和“社会伦理”的大账,最终只会被行业生态所反噬;如果企业手握技术之剑,剑剑都游走在伦理和法律边缘,那最终会造成两败俱伤。
算法作为一种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倾向,但运用它的人却有价值取向。如果把算法比作一头牛,那么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用户画像等,就是驭牛之人的“小心思”。一旦缺乏价值边界和行为导向,牛就会在“自由”的诱惑下躁动不安,疯狂地冲进瓷器店里,把瓷器砸得稀巴烂。
算法冰冷没有思想,运用之人却要有“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如果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把算法搞成简单的“技术秀”,模糊“生长”与“野蛮”的边界,那么算法最终只会陷入“技术越发达,责任越淡忘,伦理越缺失”的怪圈。
▲算法治理。徐骏 作/新华社
各种“算计”如此之多,那么推动算法向上向善难吗?其实不难,关键就在于如何找到“利”与“责”之间的平衡。
今年2月,某餐饮外卖平台在广西部分城市试点“超时免罚”,将众包骑手的超时扣款改为积分制,这一小小改动受到许多骑手肯定。这说明,算法远不止冰冷的“一刀切”这一个选项,它理应有更加温暖的“人性化”解题思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台泡在利益的温水中不愿离开,让算法“宕机”,让机制“黑屏”。比如,许多人在使用某短视频软件时,明明点了“不感兴趣”,但同类信息仍会立马接着出现。这个小漏洞是不能修复,还是不想修复?
又如,一些购票软件对用户“画像”,然后对熟客尤其是消费力强的客户精准抬高价格,而一旦用户反复评论“票太贵”后,又会恢复原价。平台就不能改一下代码,光明正大地赚规则允许的钱,杜绝这种有违公平的差价吗?
还有一些软件,从用户开始安装时就埋下“算计”的“地雷”——要么收集用户信息的提示字样小到不能再小,要么“授权须知”霸道不公,用户不同意就无法使用。更有一些平台,制造一些莫名其妙的热搜,既让用户看不懂,也影响舆论环境。
市场经济从不否定算法是一种生产力,但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法治经济。面对人为制造的各种“算计”,企业若还想凭借垄断地位肆无忌惮地收割韭菜,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整治大数据算法“杀熟”。曹一 作/新华社
除了企业自觉,引导算法向上向善,更重要的是找到创新与监管的平衡点。
重庆市律师协会数字化建设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彭吉表示,法律有滞后性,其中一个目的是保护创新。当前,相关部门虽针对各种“算计”现象出台了规章,但规章的处罚力度较小、覆盖面较窄。在未出台更高层次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较为现实的做法是,进一步完善多部门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结合算法的特殊性,加强“多元协同”治理或可借鉴以下思路:
首先,要消除各部门之间的“治理隔阂”。当下,算法治理涉及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壁垒、标准鸿沟等,让协同机制尚不成熟,亟须加强统筹协调。
其次,监管机构要提升技术治理能力。平台的算法复杂,即便备案和公开,许多监管部门的人力,也难以有效评估算法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一步步找到解决方案,置之不理或“一刀切”都不现实。
算法是时代的产物,发展算法也是发展科技的必然一环,这点无需赘言。
但当下的算法,就像一辆刚上路的汽车。怎样引导它更加匀速地行驶,如何确保它驶过之后不卷起滚滚尘烟,甚至保证它不冲进人群造成伤害,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思考,并拿出既不阻碍创新,也不损害群众权益的两全其美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冰冷的算法在为人服务中,发挥温暖人心的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