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警惕“文科无用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周宝琴

2025-03-26 07:31

文科真的学了没用吗?

前不久,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压缩近一半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如果连复旦都开始缩招文科,文科发展似乎真的岌岌可危。早前,“文科是服务业”“AI来了,文科完了?”“文科全球倒闭潮”等关于文科式微的话题,一度传得沸沸扬扬。

当就业压力与热爱的冲突确凿地横亘在眼前,文科学子们要如何抉择?当科技浪潮汹涌澎湃,我们应如何审视“人文学科”存在的价值?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学习强国

毋庸讳言,近年来,文科缩招确实是事实。那么,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近二十年,由于开设文科专业“投入少、速度快”,我国文科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数据显示,在大学扩招前的1997年,本科教育毕业生中,文科占31.2%,理科为68.8%;到了2021年,文科占比增加到51.9%,超过了理科的48.1%。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本科阶段的文理占比大致为1∶1,且近年来有文科相对占比超过理科的趋势。

与此同时,文科大规模扩招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比如,部分高校的文科课程设置不专业,授课内容脱离时代,就业前景不明。那么现在文科缩招,不失为一种纠偏措施。尤其是对于过去“一窝蜂”办文科的院校来说,如果一些文科专业水分含量高,改革不妨大刀阔斧一些。

不止我国,从全球范围来看,文科缩减也是事实。比如,去年3月,英国肯特大学宣布逐步淘汰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健康与社会关怀、新闻学、音乐与音频技术、哲学和宗教研究。

但以此断言文科无用,甚至失去意义,乃是一种误读。有专家认为,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很多国家对科技创新愈发重视,尤其是在实用主义导向下对理工科投入更多,开始缩减文科。但从长远来看,文科撤退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重庆大学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上配备了有传感器等部件的教学机器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文科与理科并非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越是科技进步,我们越是需要发挥人文学科的智慧与温度。

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里有深沉的慰藉。当下,文科就业弱势确是现实,但以薪酬回报来评判专业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

显然,找个好工作、挣更多钱,从来不是生命的全部,不少人选择文科是出于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热爱。文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明辨是非、开阔视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周围的世界。这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不仅带来内心的慰藉,也让我们在面对社会焦虑和不确定性等“穿林打雨声”时,仍可以保持“吟啸徐行”的乐观与淡然。

另外,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素养提升,人文学科都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大写的人。

人文学科传承着美美与共的文化之美。人文学科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灿烂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文科的价值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文明存续的刚性需求。

人类拥有着无数的文化瑰宝,学好人文科学,才能将我们的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比如,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传承和弘扬“冷门绝学”等,都需要人文科学的系统研究与探索。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加强电影、动画、文学、诗歌等丰富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同样离不开大量优秀的文科人才。

人文学科是文明进步的基石,对经济社会至关重要。“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人文科学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指引,也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回望过去,人文科学一直是推动社会治理、填补社会缝隙的重要力量。古希腊哲学家通过探讨正义、道德和政治制度,为西方文明打下了思想基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多元的思想资源;现代社会通过完善与普及法律制度,促进了公平与正义……

眺望未来,在科技飞跃的巨变中,仍需要我们以人文科学为锚点,为技术校准发展航向。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伦理问题,人脸识别带来的隐私忧患,算法让人们迷失于信息茧房……这些我们都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深度介入,赋予技术以灵魂与温度。

人文精神的边缘化,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平庸化、价值的空洞化。当下,通过技术进步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是很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思考,对于人而言,什么样的世界才是更美好的。

▲3月20日,重庆交通大学,众多毕业生现场咨询、面试岗位。记者 郑宇 李志峰 摄/视觉重庆

当人工智能浪潮来袭,我们最应该追问,今天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文科?我们要培养怎样的文科人才?

文科不能简单裁撤,而是需要培育跨界融合的新文科。今天,文科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创新与突破,更需与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早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就提到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

比如,科学哲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厘清智能的本质与边界。随着用户对内容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内容创作能力,还需掌握数据分析、用户心理洞察等技能。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跨文化学者、商业人才和语言人才的贡献尤为关键。

大学不仅要培养有用之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之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或知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教育看作是给经济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螺丝钉”,还要致力于人的启蒙与成长。

比如,面对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并行的时代变化,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对经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人文主义的关怀。通过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比“文理之争”,更应思考如何让真正热爱文科的年轻人能够实现梦想。文科生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值得重视。

比如,可以通过对非遗传承、文化创意、游戏电影、网络文学等产业的重点支持,拓宽文科生的就业渠道。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文科研究注入新活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让文科生们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崇高的追求,维持着生活所必需。但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之所在。”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欣喜与忧虑总是如影随形,只有坚持以人文作为科技发展的锚点,我们的世界才能一直充满人的尊严与温情。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