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花花”世界如何迷人眼?
2025-03-21 07:34
诗人任大中在《送周茂叔赴合州佥判》一诗中写道:“一帆风雪别南昌,路出涪陵莫恨长。绿水泛莲天与秀,蜀中何处不闻香。”
时下,正是大好春光,桃李争春,牡丹倾城,樱花动人。从渝中“开往春天的列车”外的美人梅,到渝北印盒李花,再到垫江的牡丹花、潼南油菜花、江津樱花、酉阳桃花……重庆各地不同花卉次第绽放,争芳斗艳,再现了巴渝大地“何处不闻香”的“花花”世界。
在重庆大力培育赏花经济的同时,国内各地也在抢占赏花经济高地。从毕节的百里杜鹃到安顺的万亩樱花,从婺源的油菜花到洛阳的牡丹花,从林芝的桃花到伊犁的杏花……有的有地理自然等优势,有的有历史文化加持,面对各地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重庆“花花”世界如何迷人眼?
▲两江新区照母山森林公园,众多市民在红梅树下赏花游玩。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春风十里,不如山城花季。
百花虽美,却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单调,又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烦恼,更兼有“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年年负却花期”的遗憾。如何聚拢人气,使得“出门俱是看花人”,不负大好春光?
以好服务加持好景色。2月25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发布《公园里的春天——2025年重庆市城市公园春季赏花指南》,涵盖全市各区县共168个455处公园集中赏花点;
2月27日,重庆市文旅委发布2025年重庆赏花踏青热点图和春季十条主题旅游线路,并推荐各地近200项春季主题活动,以及住宿、美食等服务信息;
重报集团旅游发展中心携手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精心制作“2025年重庆桃花最佳观赏期预报地图”,帮助人们精准走进“世外桃源”……各种赏花指南,尽显一座城市的贴心服务,而“按图索花”也极大方便了市民游客开启春季赏花之旅。
用好供给提供好情绪。一朵花来百样情,有人喜“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感时花溅泪”,有人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发展赏花经济,关键是要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
同是油菜花,潼南区陈抟故里拥有世界第一大太极图和直径108米的八卦图,游客们可乘小火车穿行花间,也可荡舟水上赏花,还可飞上空中俯瞰花海,更有花海奇妙游、花田茶室、花海集市、花田夜歌会等活动让人流连忘返;而江津区的金色黄庄,不仅轮番上演海狮表演、魔术表演,还有星空下的花田火锅宴,麻辣鲜香与油菜花香交织……只有做好一朵花背后的供给侧改革,才能让游客收获不止于拍照打卡的“情绪价值”。
让大流量产出大价值。“春色满园关不住”,如何“深巷明朝卖杏花”,让赏花大流量产出旅游大价值?某旅游电商平台发布的《2025年春季出游快报》显示,3月以来,踏青赏花游热度环比大增超5倍,重庆是热度最高的10个城市之一。
重庆文旅部门在推介“春花烂漫”花卉观赏之旅的同时,同步推广乡村寻春、近郊休闲、春山远足、美食尝新、研学、采摘等旅游线路,破解赏花经济的“昙花效应”,让大流量从“快闪”式变成“定格”式。
▲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市民在李花丛中赏花游玩。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花易凋零草易生”,由于花期集中、产品单一,加上各地同质化竞争严重,赏花热往往随花期“昙花一现”。
发展赏花经济,推动产业跃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把自然花木打造成科技型的生态产品。如今,越来越多的花卉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态产品,而是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产品。一些大力发展赏花经济的地方,越来越注重强化科技赋能,在种类培育、花期控制、观赏效果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强生物科技产业链,攻关“花期经济学”。
如通过生物技术延长花期,或使花卉提前或延迟绽放;如搭建“元宇宙花海”,利用VR设备沉浸式体验四季花景……以“硬科技”突破自然规律束缚,让“花开花落”成为可攻关的生物课题,重塑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
将单点景观转化为复合型的消费场景。“花有重开日”,于是便有人“走马观花”“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流量变留量、成增量,关键是要让一季花事升级为四季青的产业生态。
如依托冷链物流与鲜切花技术,破解鲜花时空限制,让重庆鲜花香飘全国;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花卉种植—精深加工—文创开发”全链体系,开发各类鲜花衍生品,推动全链条增值;嫁接民宿、研学、会展、美食等业态,形成“自然景观+文化展演+特色餐饮”链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实现产业跃迁……以一朵花为支点,推动农、文、旅、商协同发展,才能让赏花经济展现出“花开四季”的产业生命力。
▲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游客在油菜花海里吃火锅、赏菜花。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人靠衣裳马靠鞍,花有芳名传四方。发展赏花经济,要注重以花为媒,打造文化IP,收获“芳名”带来的“长尾效应”。
重庆是处处闻香的城市,更是“芳名”流传千古之地。白居易“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其在忠州买花种花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其中苏轼效仿白居易忠州城东坡种花故事,在黄州城外东坡种田,并自号东坡居士。
“海棠本无香,惟蜀中静南(今大足区内)者有香”“独静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古代大足因海棠“占断香与色,蜀花独自开”而名动天下,被誉为“海棠香国”,成为赏花界的“顶流”之一。
重庆诸如此类的“香艳”典故,不胜枚举。发展赏花经济,少不了要以花为媒,挖掘各地文化底蕴,用文化激活花卉的符号价值,并通过提炼城市文化符号,开发影视、动画等衍生品,打造文化IP,助力以花会友,实现赏花经济从视觉消费到精神共情的升华。
“无文化不IP”,打造文化IP后,可将花的元素与城市各种符号相结合,打开从“流量入口”迈向产业生态的无限可能。如推动场景叙事化,在潼南陈抟故里以道家养生文化赋能油菜花田,推出“花海太极”“药膳花宴”等体验项目;又如“移花接木”,将重庆之花融入文创产品的创新之中,打造“五花八门”的文创产品,书写美丽经济新注脚。
花期有限,但创新的绽放永不凋零。只有推动赏花经济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深刻嬗变,用科技为花卉注入智慧基因,以文化为产业植入灵魂芯片,才能让重庆的“花花世界”美丽绽放,让各区县的赏花经济“百花齐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