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全国第二!重庆消费何以“再上层楼”
2025-02-24 07:32
消费,还是消费!
前不久,2024年中国城市消费前七强出炉,包括上海、重庆等在内的七座城市上榜。去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77.37亿元,在七大消费“万亿之城”中排名第二。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今年经济工作要抓好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去年底召开的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扩投资促消费。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之于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跻身全国第二的重庆,如何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潜力,扩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值得探讨。
▲2024年6月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2024重庆国际汽车展览会,不少市民在逛车展,选购汽车。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2024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首位。事实上,从2020年起,重庆便常年稳居消费“万亿俱乐部”前三甲。与北上广相比,重庆凭什么“行”?
底气更足,制造业与消费市场“双向奔赴”。区别于相对偏重第三产业的北上广,重庆的消费增长与制造业升级形成了独特共振,这成为重庆跃居全国消费“万亿之城”第二名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4年,重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持续壮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仅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也催生出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保障更强,政策协同释放消费潜力。拿以旧换新来说,去年4月底,重庆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印发《重庆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5月印发《“爱尚重庆”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8月在全国率先推出落地政策措施……
从政策工具包的精准“打配合”,到商务、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带来的“乘数效应”,为了促进消费,重庆构建起多维度的政策协同网络。这背后,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实践。
体验更丰富,地理禀赋转化为消费势能。今天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对于重庆这位“天赋型”选手来讲,这座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创新实践提供了绝佳舞台。
近年来,重庆充分发挥山城夜景、滨江岸线、后街支巷、楼宇天台、防空洞穴等地域特点,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这些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消费新载体,有不少成了国内顶流,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来打卡。
▲2024年10月7日,渝北区光环购物公园,市民在商场内休闲、购物。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成绩需要肯定,不足也要正视。比如,重庆消费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特别是一些结构性矛盾也在制约着消费升级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重庆,要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这一目标,还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
看区域,如何进一步释放主城都市区之外的消费潜力?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密集,产业基础和消费能力较好。汇集的一些核心商圈具有很强的“吸金力”,像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动辄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而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受限于经济水平、地理区位等多重因素,难以像主城都市区那样快速培育出网红打卡地、潮流文化活动等消费热点,消费场景较为单一,跨区域消费链尚未完全打通。
论个体,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如何跟上“头部选手”?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从全国来看,重庆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比重为42.44%,较全国平均低2.76个百分点,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尚有差距。
近年来,重庆人均GDP不断提高,民众对服务消费的多元需求更加旺盛。现实却是,供给端的新兴业态供给不足,服务消费质量参差不齐等“痼疾”,与需求端的巨大潜力之间,还存在着脱节。要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重庆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挖特色,城市IP如何从“流量收割”走向“价值沉淀”?拿文旅消费来说,重庆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都不缺关注度。但游客人均消费偏低,数字化消费场景不足,文化符号同质化现象等问题较为突出,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重庆将“城市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重庆无人机表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郭旭 摄/新华网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重庆消费市场向新、向优扩容提质,还有怎样的新空间?
把“点”上的功夫做足、做透。应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冰雪经济、夜间经济,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低空消费。要重视各个“点”的突破,加快打造消费新增长点,营造“渝悦消费”环境。
比如,银发经济的“夕阳市场”里就藏着很大的“朝阳产业”。重庆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伴随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现代消费理念的更新,老年群体已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为银发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做好“链”的延伸,构建消费增长轴。既要做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撬动更多大宗消费,带动消费转型升级;也要优化提档消费链,在文化IP产业化,拓展数字消费新空间,依托跨境电商更便捷地“买全球”等领域持续发力。
今年,重庆接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符合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乘用车纳入汽车更新补贴,同时新增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自开年以来,首批15亿元资金已全部分配下达。政策加码得拿出“真金白银”,才能有效推动消费者受益、产业链向好。
聚力“面”的拓展,提升消费整体格局。聚焦国内,进一步激发县域消费活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接下来,重庆应在健全县域商业体系、畅通县域流通网络、优化县域消费环境上,持续拿出新“打法”、开辟新路径。
放眼全球,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是重庆扩消费、稳增长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应对标国际一流消费城市,集聚国际消费资源,打造差异化消费体验,切实提高重庆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消费之变见证发展之新,重庆要交出自己的高分答卷。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