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在春天,将世界重读一遍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杜铠兵

2025-02-21 07:46

进入雨水节气,春意由南到北次第苏醒。在农事中,这是整地培肥的关键节点,决定着接下来的春耕和一年的收成。

在春天读读书、充充电,未尝不是整理思想、再次出发的好时机。眼下正值开学季,学子们带着怎样的心态和信念投入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有人打趣,“春天不是读书天”;也有人感叹,“读书不觉已春深”。信息爆炸时代,纸上阅读是不是“来得太慢”了?AI等新科技快速发展,所谓的经典“落伍”了吗?在“学历贬值”“废除文科”等论调之下,读书还有用吗?……

有字之书易读,无字之书难懂。要回答好上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用直视内心和审视时代的双重眼光,将世界重读一遍。

▲2月1日,渝中区解放碑重庆书城,小朋友和家长正在重庆书城看书。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读懂经典,会发现昨天对明天有很多的启示。

其实“读书无用论”一直都有。古代,即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直到今天,又衍生出“清华北大,不如胆大“浪费时间读书不如抓住风口”等充满“成功学”味道的偏激言论。

如今,我们必须重新理解“读书”一词的含义。诚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已经过去,读书在今天不能被简单地量化为财富和地位。抛去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读书可以说是一种投资未来的“延迟满足”。

教育是一记“回旋镖”。在互联网上,不少人开始重读课文。过年回老家见到儿时挚友,猛地想起鲁迅的《少年闰土》;年近四十岁,突然被《丁香结》中的“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戳中;几经社会的打磨,终于读懂了《送东阳马生序》,奈何人无再少年……

读书这件事,其实它的意义从未改变,变的是时代情绪和个人心境。白纸黑字,从来不缺乏穿越时间的能量。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中的诸多经典,依然对我们解释当下、理解未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历年的新春致辞和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引经据典、援古论今。无论是回归修身齐家的个体诉求,还是放眼治国理政的眼界格局,阅读经典都在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启示和能量,引领着每个个体和整个民族笃定前行。

▲2月6日,重庆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市民在窗边阅读,窗外的红梅竞相绽放。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读懂前沿,就会坚信当下永远是最好的开始。

当大语言模型已经成为普通人手机里随时召唤的应用软件,当海量资讯从四面八方涌来等着被接收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躺在床上刷短视频,一刷就到半夜,感觉接收了很多信息,但又感觉什么都没看过;离开了键盘总是提笔忘字,想说点什么,常常话到嘴边却挤不出来;明明信息更加开放透明,互联网上却总是谣言四起、反转不断……

事实上,海量碎片化的“垃圾”信息堆积,反而让人感到空虚和迷茫。放弃深度阅读和思考,一味被动地接纳知识,往往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旋涡,让人徒增焦虑。

有时候,慢就是快。要能够坐得住板凳、沉得下心来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好读懂这个迅速变革的时代。

读书反映的正是一种主动求索的姿态。只有通过系统阅读,学习前沿科技和理论,不断获取新知,才能在破除迷雾中逐步建立内在秩序,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和坚定的精神内核,才能在信息洪流和情绪陷阱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世界是现在进行时。与其在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徘徊,不如从现在开始阅读和学习。当下,永远是发力起跑、跟上时代的最佳时机。

▲2月1日,巴南区图书馆,志愿者陪伴小读者阅读。李攀 摄/视觉重庆

读我所爱,自会感受到读书便是“天下第一好事”。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被形容为“治愈心疾最好的药”,在“情绪价值”显得愈发珍贵的今天,读一本喜欢的书,往往就能通过简单的形式给人带来丰富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古人说的“书犹药也”,并不仅仅是浪漫的比喻。在心理治疗上,就有专门的“阅读疗法”。读者通过阅读获得认同,在作品设定的场景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将书中的间接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读书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对于正值人生春天的青少年来说,更应在读书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一方面,要读“有用之书”,在多读书、读好书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读“无用之书”,在读杂书、“闲书”中丰盈自己的感性世界,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莫言曾说:“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买书、读书都不再是难事。“读不过来”,值得成为一个“甜蜜的烦恼”。

今天,我们还可以借助AI等新技术更加便捷高效地阅读。比如,对书籍进行个性化管理,通过语音转化、AR呈现等方式创造更加多样的阅读场景,在与语言大模型的互动中拓展知识点,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中完成深度阅读。AI时代,读书不会落伍,求知更不会止步。

既然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那么就从春天开始,让我们但行“好事”,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见证更好的时代。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