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一周内两次调研,市委书记为何如此重视这一产业
2025-02-19 07:31
蛇年新春以来,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的行程表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了高频词——2月6日,在重庆“新春第一会”结束次日,走访重庆青山工业公司;2月12日,调研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委书记为何如此重视重庆汽车产业?去年重庆经济发展取得亮眼成绩,背后就与重庆汽车产业的强势拉动有关。2024年,重庆生产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既离不开重庆从上到下的政策发力,也离不开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全产业的托举。面对智驾时代的到来,能否将先发优势与当下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有机结合,为经济发展取得新增量,对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至关重要,值得深思与重视。
▲1月2日,位于渝北区的长安数智工厂,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焊接车间全线工艺自动化率达100%。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过去,智能手机是引领全球生活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未来,智能汽车或许将再次颠覆式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谁能率先行动,谁就有机会敲开新的机遇之门。重庆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并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就是这种紧迫感最直接的体现。
从能源转型到智能转型,是重庆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机遇。如果说汽车产业转型的上半场是能源转型,今后,汽车产业则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进入智能转型的下半场。为此,重庆将现有优势与前瞻性的产业方向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产业布局,在智能网联时代构建起了重庆汽车的深层发展动力。
比如随着重庆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并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排在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的首位,重庆汽车也逐渐向产业链高端跃迁。数据显示,重庆汽车均价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重庆造”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已达24.3%,较2021年翻了一番。
更长、更丰富的产业链,将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汽车产业以产业链条长著称,一辆汽车的制造,往往依赖于成千上万个精密零部件的集成。当传统汽车迈向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汽车时代,其产业链也随之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市场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相比传统的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常还涉及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据服务等软件产业。为此,重庆近年来引育了北斗星通、恩智浦、云从科技、黑芝麻等零部件和软件企业,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重庆的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都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近几年,智能汽车行业快速迭代,国内造车新势力加速洗牌,聚焦整车制造的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于重庆而言,在这场创新变革的竞速赛中,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在新时期抢占发展先机。
▲2024年4月8日,两江新区龙盛新城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工人们在下线质量门处对车辆进行外观、内饰等检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从深圳的比亚迪到北京的小米汽车,从重庆赛力斯的“惊艳逆袭”到合肥蔚来的“来势汹汹”,从汽车央企与地方国企再到特斯拉、宝马、奔驰、奥迪等外资企业,都重仓押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想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中赢得话语权的重庆,从上到下,一直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重庆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扎实的促进政策。从《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到《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再到《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 (2024—2025年》……都为重庆新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重庆汽车短板一度明显,如关键供应链企业“少电”“缺芯”等。近年来,为了提升产业链竞争力,重庆不仅与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还引进了不少高端关键零部件企业。比如,重庆通过引进华润微电子等半导体企业,成功提高芯片的本地配套率。目前,已有数十款“重庆造”芯片用在了长安汽车、赛力斯等品牌新能源车型上。
以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撬动,塑强产业竞争力正成为重庆发展智能汽车的一条重要路径。如今,重庆本地已形成包括19家整车企业、1200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产业体系,并实现对三大系统、12大总成、56种部件的全覆盖,助力产业持续向上突破。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力,重庆还提出到2027年,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累计新增新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800家。
另外,重庆还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重庆汽车的发展。2024年重庆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
把眼光聚焦到当下,重庆也自我加压,力求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重庆速度”。在最新规划中,重庆要在2025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2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去年95.3万辆的基础上提升至130万辆。
▲2024年6月13日,重庆鱼嘴站,一列满载出口商品车的班列驶出站台。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由于融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前沿技术,激烈竞争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未来,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更高技术含量的竞争。
想要赢得一席之地的重庆,正在寻求“价值突破”。
培育新质生产力,靠硬核科技破万“卷”。“卷”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词,尽管短期内,拼配置、拼价格依然是市场中的主流“卷法”,但技术创新,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才是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才是重庆汽车产业需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
重庆汽车产业需从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体系。比如,要借助“416”科技创新布局等机遇,加大研发投入,用好重庆产业母基金,鼓励企业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大数据等关键领域,力求取得原创性突破。
紧跟智能化浪潮,汽车产业也需“AI+”。当下,以大模型为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同样需要重视AI的赋能。
对消费者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幅提升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在研发层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高汽车设计、软件研发以及自动化测试的效率;在制造环节,借助机器人的应用,人工智能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长安汽车已完成DeepSeek深度融合,助力北斗天枢2.0计划加速落地。未来,重庆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大脑,深度融入、挖掘人工智能的能力,助力重庆汽车智能化发展。
不仅要“走出去”,重庆汽车品牌更要“走上去”。当下,重庆虽然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出色表现,撕下了曾经的“低端”标签,不过在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路上,重庆不仅要推动汽车产品扬帆出海,还需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
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重庆汽车需结合自身的特点,不仅要阐述好“重庆造”关于创新、科技和环保等核心竞争价值,还要在舒适性、社交性、娱乐性等方面,讲好重庆汽车的品牌文化故事。
新能源汽车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尽管已积累不少先发优势,汽车重镇重庆,仍需竭力聚焦前沿、重点突破,加速驶向“智能网联”时代。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