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从“无脑反华”到“突然中吹”,真实的中国经得起审视
2025-02-14 07:58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官方视频账号发布了一则专题报道,名为《不只是DeepSeek:“中国制造2025”如何让中国崛起》。视频盛赞中国制造,并将成功归因为“制度优势”,还谈到了“(中国)政府的耐心与长期规划”。
BBC一贯是西方媒体的“反华急先锋”。如今画风突变,对准中国的“灰暗滤镜”不见了,话里话外的阴阳怪气没有了,一时之间,“中国网友都不适应了”。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与美国国际开发署被关闭有关,不排除涉及当下西方的某种政治博弈。纷纷扰扰按下不表,但至少透过他们的镜头,这一次,中国形象不再失焦、变形。
▲BBC发布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重庆瞭望截图
“看见一个真实的中国”,其实正是当下世界舆论场的新风向。
上个月,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全面“对账”热闹非凡。机缘巧合下,中美两国网友开启直接连线模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交猫税”到“聊家常”,从“相互做题”到“回信李华”……越是看似平凡的小事,越能给外国朋友带来极大震撼,一场互联网时代的“洋悟运动”悄然兴起。
西方网友赫然发现,网络的另一端,中国经济已今非昔比。中国人民友善热情,那些“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谎言不攻自破。
去年夏天,一句“city不city”一炮而红。众多国外旅游博主和游客,收拾行囊开启“中国行”,“China Travel”的超高热度持续至今。在许许多多原生镜头里,中国高铁飞驰沃野,移动支付方便快捷,能送外卖的机器人服务员、满街跑的新能源车……一个现代化的“未来”中国,真实可感地呈现在他们面前。那句“China is not what we expected”(中国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甚至成为国外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标签。
…………
随着聚焦中国的镜头更加多样,观察中国的角度更加多维,叙述中国的声音更加多元,那些苦心添加的“有色滤镜”便失去了效力。
▲外国游客在李子坝轨道站观景平台合影留念。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毋庸讳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传播语境都由西方主导。“中国怎么样” “中国好不好”,几乎完全被淹没在他们的任性表达中。
各种“反华叙事”五花八门,套路深深。为颠倒黑白,或断章取义,或移花接木,或胡编乱造。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案例是,为了表现中国的雾霾和天气阴暗,画面全都加上一层灰黑滤镜。如此一来,哪怕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画面也能瞬间变得苍白,给人以压抑之感。
在具体表述时,部分媒体也有一套专门话术。如,都是企业家,但描述中国人就给戴上“寡头”的帽子;都是对外投资,中国的相关行为就是“制造债务陷阱”。
经由“歪嘴和尚”一念经,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权状况通通 “一无是处”,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似乎全都“危险重重”。通过高浓度的“滤镜”,将累累“无罪之证”加诸中国,一些外国民众的认知随之步入误区,一度发问道:“中国有汽车吗?”“中国家庭有电冰箱吗?”种种误解,让人哭笑不得。
“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谎言重复千遍终究是谎言,真实的中国经得起审视。
▲“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崩溃。于艾岑 作/新华社
再充斥偏见的棱镜也无法扭曲真实,再纷扰的杂音噪声也掩盖不了真相。
一路走来,我们身边的“嗡嗡叫”何其之多。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说“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又嚷嚷起“中国社会就要崩溃”;前段时间,则炒作起“中国经济已经见顶”。
几十年间,针对中国的妖魔化之语从未消停,“捧杀”“棒杀”轮番上阵。然而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稳步前行,“朋友圈”越来越大,同行者越来越多。
今天的中国,更“自带流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消费群体,“中国制造”供应全球,“中国智造”崭露头角……如今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加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倾听真实的中国声音,这正是发展赋予我们的气场,形成的“万有引力”。
而且,世界媒体形态正在迅速迭代。随着门类丰富的社交工具全球上线,西方媒体的话语垄断优势被一步步打破,存在感直线下跌。博主的视频、网友的帖子乃至出海的中国影视剧,已经成为域外民众与真实中国互动的途径,并越来越受欢迎。反倒是那些“双标媒体”,在一次次偏见报道中,成了群嘲对象。
▲春节期间,两位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在北京地坛庙会游览。记者 鞠焕宗 摄/新华社
世界目光聚焦东方,是趋势,是人心。当然也要看到,舆论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下“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中国朋友变得更多,非一朝一夕之功。
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家大门常打开”,可以收获更多双向奔赴的热情。纵观近段时间以来,外国游客的“中国行”尽享丝滑,背后正是各项举措的不断优化。其实不只扩容免签范围,也不只是游客来华,在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都大有可为。
沿着这一思路,中国可以创造更多契机,提供更多便利,持续做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当客人纷至沓来,全方位感受中国的蓬勃脉动,对话中国人的可爱热忱,自会发现中国与西方政客和媒体所描绘的偏差,进而不断修正自身认知,摘下有色眼镜。
“一心一意谋发展”,则是需要不断夯实的坚实底气。细究起来,无论是深夜撸串的安全感,还是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抑或DeepSeek的横空出世,其实每一次外国人的“大开眼界”“深受震撼”,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共同奋斗的具象成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存在感与其硬实力正相关。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于人前,中国故事自不会缺乏讲述者、传播者。
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奋进中的中国,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无惧“灰黑滤镜”,也无需“美颜相机”。只要真实、客观、公正,精彩的中国一定会给世界回馈源源不断的温暖与惊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