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哪吒之后,中国神话如何缔造“神话”?
2025-02-10 07:39
中国神话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它的巨大能量。
国产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带来的冲击还未消散,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成绩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这两场堪称流量盛宴的文化现象,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我们似乎见证了一场东方神话的“文艺复兴”。但狂欢背后,更深层次的追问正在浮现:悟空和哪吒究竟真正叩开了世界文化的大门,还是又一次在“中国风”的滤镜下昙花一现?当希腊诸神早已在好莱坞的流水线上蜕变为超级英雄,中国神话又如何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2月3日,浙江省嘉兴市的一家电影院,观众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海报旁走过。金鹏 摄/新华社
找准内核:看见的是悟空和哪吒,触动的却是每一个真实的自我。
作为中国神话中的经典IP,悟空和哪吒从来不缺改编和演绎。无论是影视、戏曲,还是动漫、游戏……变与不变之间,它们身上总有一些核心价值,拥有穿越时空、跨越种族的力量。
答案藏在《黑神话:悟空》的一条海外评论里:“这只猴子让我想起普罗米修斯,但它砸碎天庭的样子比宙斯更酷。”不满于强权束缚,代表了正义的悟空,拥有无数中外粉丝。从它身上可以看到:文化传播真正的破局点并不局限于外在的包装上,骨子里的精神共鸣更能打动人心。
答案也在《哪吒2》的一声声呐喊之中:“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哪吒”,也都想成为“哪吒”——可以是创业路上奋斗的孤勇者,也可以是身处逆境却拒绝躺平的每一个普通人。哪怕只是进电影院喝了一碗“心灵鸡汤”,但这碗“鸡汤”能够给予人能量、抚慰,也足够了。
文明也好,文化也罢,它们的背后始终是人,有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取向。这提醒我们:形式上的创新固然重要,做好守正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毕竟历史早已给出告诫:《功夫熊猫》系列风靡全球,可那只熊猫骨子里住着美国灵魂;错漏百出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充斥着西方猎奇视角下对中国的主观想象。
今天,中国神话IP要想真正破圈,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贩卖“投西方所好”的文化快餐,还是在真正传播中国人的价值观?
“悟空”与“哪吒”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们身上既保留了辨识度极高的中国文化基因,又通过“自由”“成长”等人类共通的情感渠道,让每一个受众都能被它们所打动。
▲2024年8月25日,COSER(角色扮演者)“17类”穿着《黑神话:悟空》的大圣套装,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拍摄短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用好技术:必须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代题眼。
神话出圈的背后,是硬核科技的较量。《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在带来震撼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看到科技之力是如何重塑古老神话的。
有“掰手腕”的硬实力。《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周期超过6年,为了让玩家体验到高水准的画面与性能,制作团队不仅投入了海量美术资源,还动用了行业领先的“虚幻引擎5”电子游戏开发工具,使之在画面表现、流畅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有聚沙成塔的凝聚力。《哪吒2》在制作之初,曾寄希望于找国际团队来帮助完成重点镜头,效果却并不理想,最终依靠的是中国团队的不断打磨。
比如,《深海》团队就将花费7年时间研发的粒子水墨渲染技术,无偿分享给《哪吒2》。电影片尾,出现了138家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国动画公司名字。可以说,《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国内动漫行业的全力托举。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创新。这要求我们在全球视野下,用技术赋能文化,用文化定义未来,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这类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人力成本,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加持。它们的火爆出圈,其意义不仅在于商业上的成功,也代表了中国游戏工业、电影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明显进步。
当悟空的金箍棒砸碎的不仅是南天门,更是充满歧视与偏见的技术壁垒时;当哪吒的火尖枪燃起的熊熊烈焰,能够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火炬时,我们清晰地看到,神话与科技、艺术与算法、虚拟与现实……能够编织出文明演进的崭新叙事。
▲重庆镜尘动漫设计有限公司耗时3个月,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水下龙宫旧址的制作。记者 李裕锟 摄/视觉重庆
相信力量:顺应时代潮流,充分给予创作者成长的空间。
中国不缺神话,更不缺经典神话IP。游戏《黑神话:悟空》也好,电影《哪吒2》也罢,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在商业之外,人们还对它们多了一重文化传播的期待。
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于“能否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讲好故事的终极考验,或许藏在一个看似矛盾的命题里:我们要用最锋利的现代性刀刃剖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流出的血液依然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温度。
对于中国人来讲,真正的重点,绝非复制一个漫威式的文化帝国,而是要让中国神话成为人类文明的“开源系统”。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还要为全球文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要相信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文化传播。他们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懂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善于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表达。
应持续加码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落实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年轻人的文化自觉转化为人民群众广泛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从“中国故事”到“人类故事”中,寻找到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才有可能从“追赶者”进阶到“定义者”,以东方美学为基底、现代精神为内核、工业化体系为支撑,重新书写全球文化话语体系。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中国神话IP的全球化征程,恰似唐僧师徒的西行取经:要穿越技术的“火焰山”,跨过叙事的“流沙河”,降伏流量的“白骨精”。
这条路上最需要的,不是对传统的墨守成规,而是哪吒那柄捅破天的火尖枪——在时代的洪流中,杀出一条属于东方神话的出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