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两山”实践在北碚
2025-01-20 07:43
前不久,在“中国改革(2024)年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地方实践高层研讨会”上,重庆市北碚区《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跻身“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
缙云苍苍,嘉陵泱泱。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生态“宝贝”:森林覆盖率达到98.6%,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1200个,是名副其实的“肺叶”和“氧吧”;拥有2224种植物和1378种动物,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缙云山曾一度出现私搭乱建、农家乐无序发展“蚕食”林地等问题,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如何把治理好的绿水青山变成发展中的金山银山,全国各地都在探索。而缙云山,正在努力迈出关键一步。
▲北碚区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逐渐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缙云山的绿水青山具有独特性。
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绿树成荫、鸟叫虫鸣。漫步缙云山,美是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这里有钟灵毓秀的自然之美。作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缙岭云霞”所在地,缙云山兼具峡、泉、沱、坪、峰、槽,并且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看山,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夕照峰九峰横亘,风光秀美、气象万千,怎一个“奇”字了得;望水,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黛湖,水清澈碧绿如黛,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观树,古木参天,既有数百年的古银杏、古桂花树,也有高大挺拔的红豆杉。
优良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缙云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优势是缙云山最突出的优势,仅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有植物2407种,动物107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种,珍稀濒危植物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这里有古今共融的人文之美。缙云山古称“巴山”,是川渝地区的宗教名山之一,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等古刹幽深,历来香火旺盛,至今都是人文荟萃之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诗人李商隐名篇《夜雨寄北》中的诗句,道尽了巴山渝水的清幽秀美。如今的缙云山沿着历史文脉,打造现代版“巴山夜雨图”。
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等在此兴起乡村建设运动,郭沫若、老舍、梁实秋等名流汇聚于此,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在此办公,“三千名流汇聚北碚”……如今,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以及卢作孚主持修建的北温泉公园和黛湖,仍是当地文旅闪亮的名片。
这里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之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增强经济的“含绿量”,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探索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建设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日益成为缙云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数据显示,近三年,32个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等文旅康养和田园综合产业项目落地,激活1400亩缙云山甜茶园、缙云青梅、缙云糖梨等产业,实现缙云山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9.5%。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调研缙云山生态治理后表示,缙云山的“绿色本底”厚实,集合了云海、奇松、鹰飞、怪石、温泉、寺庙等不可多得的文旅要素,市民、游客在这里既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领略人文的韵味与历史的厚重。
▲缙云山黛湖美景。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缙云山综合整治“前半篇文章”具有普遍性。
重庆以“山城”著称——“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缙云山就是其中之一。
山上是保护区,山下是中心城区,保护区外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在我国特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山居民为求发展,一度突破生态红线,“靠山吃山”,违规建起了酒店、农家乐,生活污水、厨余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给美丽的缙云山留下一道道伤疤。
“靠山吃山”是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民生矛盾的缩影。然而,山并非无尽之源,长此以往,势必会把山“吃”空。
北碚区痛定思变,果断打响了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开始实施“铁腕治山”:高站位开展整治搬迁,引导核心区、缓冲区203户520名居民完成生态搬迁;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满足一体化、协同性、生态性旅游综合需求;高质量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之下,缙云山综合整治“前半篇文章”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好了,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更多物种的回归与发现。近两年,缙云山频频发现缙云脆蛇蜥、缙云掌突蟾、缙云三窝蛛等“新物种”,暗褐彩蝠、小灵猫也重现缙云山。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缙云山植物资源比1999年开展保护区植物调查时增加了441种,缙云山这个“植物物种基因库”不断扩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北碚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绘就了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新画卷。缙云山这片城市“肺叶”逐渐焕发新生机,助推北碚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加快实现。
▲鸟瞰缙云山。陈飞胜 摄/视觉重庆
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具有探索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缙云山坚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较好完成了生态环境整治的阶段性任务,总结提炼、扩面推广了具有缙云山辨识度的实践经验,但是如何做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亟待破题。
长期关注缙云山生态治理的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认为,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破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突围产业发展困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创新形成缙云山高质量生态产业循环,有效破解“四怕”难题(政府怕违建、农民怕风险、企业怕踩线、公众怕失望),让生态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全民幸福感”的源泉。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是为了生态不搞发展,也不能是多了绿色而少了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之中求发展。”前来缙云山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说。
近年来,缙云山在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上做了不少的探索,但依然面临着空间拓展重重受限,产业定位与规划错配,“山上山下”多头管理,产业多元化发展方法不多,生态产品价值金融化方式不活等问题,导致资源出现“沉睡”,绿色成为“包袱”。
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当前,北碚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迭代升级“12345”体系构架,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排头兵。在“12345”体系构架中,排在首位的“1”即一个总抓手——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北碚绿色高质量发展。站位之高、视野之广可见一斑。
在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看来,缙云山生态环境、优质温泉、革命传统、都市区位、宗教文化等特色优势突出,培育文旅康养体、旅游精品等产业的底子扎实,探索高质量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恰逢好时机。
保护不易,发展犹难。
作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北碚区的北碚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这些年思考得最多,花的精力最多的也是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这件事。
“我们既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也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歪路。”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下半篇文章”,必须摒弃“只要生态保护不要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躺平”思想,大胆试、大胆闯。
▲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新重庆-重庆日报
缙云山“两山”转化路径要具有可行性。
对北碚来说,要坚持生态立区,构建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北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深入挖掘缙云山整治提升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探索完善“两山”转化通道,充分把缙云山生态之变的丰硕成果拓展到产业转型、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各领域,助力北碚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
具体如何转换,怎样发展,缙云山“两山”转化路在何方?
“路”在绿色金融方面先行先试。绿色金融是缙云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接下来,缙云山要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市场“大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创建生态银行,发起成立生态产业引导基金、碳中和基金等,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探索开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构建试点,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供给,不断扩大各类银行绿色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探索碳金融创新,落地打造生态资源的收储、交易和开发平台,盘活碳排放权、排污权、林业碳汇等生态资产,让缙云山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路”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在前列。良好生态环境是缙云山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缙云山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最大底气。张孝德认为,缙云山要在组织建设、资源要素和交通体系一体化上下功夫,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缙云山的生态环境,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持续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走深走实“两化路”,助推缙云山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靠山”。
“路”在产业发展方面探路先行。缙云山“两山”转化的重点与难点,是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林璧属教授建议,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一体化整合缙云山发展资源,重点在温泉康养、研学度假、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上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休闲康养“度假地”、科技创新“新高地”、人文历史“会客厅”、研学教育“大本营”、郊野观光“体验园”,不断丰富产业发展“含新量”。
“路”在土地政策方面改革求变。土地资源是发展之基、生存之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土地的高效率利用。未来,缙云山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理顺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片区规划空间,通过总量控制,分类限制,设置准入门槛,合理规划弹性用地;探索试点“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点状报批方式,结合产业落地情况实施“点+块+片”用地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推进城乡用地空间深度融合;力争将缙云山北碚片区纳入新一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摸索以农地确权为先导、放活土地为关键、产权融资为核心、财产权益保障为要义的农村产权改革路径。
▲北碚区缙云山生态环道示范段,市民们在步道上休闲。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破局,需要担当;探路,需要勇气。
“缙云山的保护和发展不是缙云山北碚片区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北碚区力所能及的,而是需要全市统筹协调,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协同推进缙云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合力和机制。”沈满洪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北碚区以全面深化改革思路系统谋划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敢闯敢试探路“两山”转化新路径,对重庆乃至全国或有重大意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