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庆,未来如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周宝琴

2024-12-20 07:40

开栏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到一年回望时。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今年以来,新重庆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即日起,重庆瞭望将推出系列深度评论,全方位解读这一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亮点。敬请关注。

重庆,又迎来国家利好政策。

近期,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重庆成为中西部首个获批开展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的城市。未来,重庆将以更高质量的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推动辖区金融高水平开放,助力渝企出海参与全球经贸体系。

从GDP迈上3万亿元台阶到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近年来,重庆的经济发展备受瞩目。其中,既有重庆自身的积极进取,也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下中央对重庆的政策倾斜与重点布局。

国家政策频频“花落”重庆,有何考量?未来,重庆又应怎样用好国家政策优势,进一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一域服务全局?

▲重庆城市美景。赵哲宇 摄/视觉重庆

重庆到底有多重要?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发展被国家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

从时间维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重庆,都在关键时点对重庆提出了重要期许。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

2019年,正值西部大开发提出20周年,对重庆发挥“三个作用”提出了重要要求;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赋予重庆新定位,要求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重庆区位优势突出,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极”。

又如,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重庆肩负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重任。

…………

从全国经济发展布局看,重庆被赋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使命,正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制造业有较好基础,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重庆有39个。近年来,随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加快构建,重庆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正在加速打造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焊装车间。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随着战略定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各类利好政策、优质资源也正在向重庆加速集聚。

全方位的产业政策支持。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在多个层面对重庆的支持和布局。

国家部委对重庆的直接支持方面。比如,去年11月,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支持重庆做强做优做大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今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出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对西部地区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重庆46类产业入选西部鼓励类产业目录。

央国企的重金投入同样推动了重庆发展。比如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国物流集团、中国商飞、中车集团等行业“巨头”纷纷入渝,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推动相关项目落地。

另外,国家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活水”;把重庆5区县纳入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等,让重庆产业拥有先行先试的发展机会……

科技资源持续向重庆倾斜。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相关。因此,国家在科研资源领域不断向重庆倾斜投入。

支持重庆科创载体的建设。比如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技承载区的建设;将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

国家重点科研资源向重庆倾斜。比如推动支持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在重庆落地。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支持重庆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新(重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标杆园区等。

在中央的重点布局、重庆的积极响应落实之下,重庆科创氛围日益浓厚。2023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八,保持西部第一。

助力重庆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长期以来担负着在西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任,国家一系列密集利好政策,提升了重庆的对外开放格局。

比如,各类开放平台、开放载体在重庆落地生根。2010年,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设立;2015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启动;2017年,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让重庆成为中西部开放平台最多的省市。

比如,越来越多的国际盛会在重庆召开。今年重庆就召开了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一带一路”侨商合作发展大会、2024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等重要盛会。

另外,重庆作为中西部首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今年以来,重庆服务业外资主体同比增长33.71%……

优化重庆的交通区位条件。近年来,重庆的交通区位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重庆“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定位,支持重庆建设10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联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形成四向联通、铁公水空联运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重庆是全国唯一兼有水、陆、空、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一片忙碌景象。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下的重庆,明年如何继续着眼大局、服务大局,放大国家政策、产业基础、创新潜力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加强国家重大战略联动,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认为,应借助三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的有机联动。

进一步向上“借力”,继续争取国家部委、央企在增加国债发行、项目投资等方面,加大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下细分项目的支持力度。

借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兄弟省区市的力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比如进一步推进疆电入渝,持续加强重庆与四川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等的区域协同和产业合作。

此外,还要借助“外力”,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比如,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川渝两地应共同拓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往来、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科技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性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快孕育。莫远明认为,重庆正在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化园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创新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比如,要盯住关系国家安全的科技、产业、能源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布局量子科技、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方面,力争央企研发总部、区域总部、科技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在渝落地;进一步引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为“重庆造”赋能等。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近年来,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姚树洁认为,未来重庆想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的政策优势,仍然需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比如,要通过数字化赋能,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好“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激发国企干事创业的活力,提升其在市场虎口夺食的能力;此外,还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推进制度型开放,让更多外资、外企投资重庆,努力稳定和发展重庆外贸外资,增强其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引领作用。

密集的国家政策利好,既是重庆的发展动力,也是领导干部身上的压力。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重庆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